作者:李师师
在《墨漫录》中记载李师师于徽宗交往,徽宗修潜道直通李家,在众嫔妃面前夸赞李师师。
第二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
据张邦基《墨漫录》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伎,名著一时”。可见政和年间(1111-1118),李师师红极一时。而师师“门第尤峻”,像他这样的人已无缘叫局而一亲芳泽了,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往昔”。迎人桃出隔墙花”,可以想见她的金钱巷住宅门前有株垂柳,柳条的枝叶几乎正对垂着珠箔的门帘,隔着围墙有一株樱桃掩映在碧纱窗上,花枝伸出围墙,似乎在欢迎来客。他当然不知道:宣和年间李师师“门第尤峻”,与徽宗的垂青是大有关系的。
李师师的生平记述最为详细的,当数南宋无名氏所作的《李师师外传》,文中言及李师师与宋徽宗赵佶相遇于大观三年(1109 年)八月十七。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为了来往方便,赵佶在张迪的建议下修了条“潜道”直通李家。有一次宫内宴会,嫔妃云集,韦妃悄悄地问赵佶:“是个什么样的李家姑娘,令陛下如此喜欢!”赵佶说:“没什么,只要你们穿上一般的衣服,同师师杂在一起,她和你们会迥然不同,那一种幽姿逸韵,完全在容色之外。”可见,李师师并不只是容貌美,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气质美。再后来,宋徽宗把皇位让给宋钦宗,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同师师的见面就少了。当时金兵同大宋开战,河北告急,李师师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自己则出家慈云观了。
周邦彦的《少年游》中所述说的李师师的事情,后经过考证并不是写给真正的李师师。
以上便是《李师师外传》中记述的李、赵交往的情况,其他版本也都类似。《大宋宣和遗事》里还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翁天脞语》里也有记载:“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宋江之所以访师师,是因为他知道李师师和宋徽宗比较熟,所以来托她在徽宗面前说说好话。种种资料表明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有过交往这一基本事实,王国维老先生也是比较认同的。
宋江起义是宣和元年到三年间的事,“潜入东京访师师”就算是宣和二年(1120年)的事吧,以此年李师师27岁推算李师师应是1093年左右出生。当然,《水浒传》是小说,依此推算李师师的实际出生年份,很不科学,但也总不至于太离谱。我们知道《水浒传》为施耐庵所著,但很多人包括金圣叹都认为施耐庵只写到大聚义即前七十回,后面为其弟子罗贯中所续。罗贯中另著有《三国演义》,对历史掌故颇有研究,虽说是小说,但一些关于年份方面的事,总是大差不多的。如果接受了李师师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这样一个观点的话,亦可解读不少和李师师相关的轶事,特别是和宋徽宗赵佶的交往等。当然,还有一些事情只能另作他解了,比如张先《师师令》中的“师师”必然不会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因为张先1078年就已去世;同样秦观词中所写的“师师”也不可能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了,因为秦观1100年去世时李师师才10岁左右;那么他们所说的“师师”有可能是“张师师”或“王师师”了?但李师师和周邦彦的交往应该是真实的,但这样一来,李师师20余岁正走红的时候,周邦彦已是年近60垂垂老矣,他那首著名的《少年游》(并刀如水)也不可能是写给李师师的了,因为据罗忼烈先生考证那是周邦彦年轻时所作。
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朝北南交替的时候,出过一位诗人刘子翚。绝大多数史书里记载他生于1100年,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注明他的生卒年代是1101年至1147年,这些都不重要,宋室南渡后多活一年少活一岁,和李清照一样,不过是添减家国之恨罢了。刘子翚在诗坛上的成就大概不如同朝代的苏轼、黄庭坚之辈,这不能怪他天资不够,是他的学堂太过忙碌,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写诗填词,因为正是他培养出了宋朝一代理学家朱熹朱老夫子,也算是育人有方。他还有另外一些学生,想必成绩不如朱熹,或者人生的际遇没有抓住,大都默默无闻。包括他自己,身后的风光也尽被朱熹占去,后世很多读书人往往先知其徒,再知其人。《宋史》434卷有他的传记,身后遗下文集《屏山集》20卷,胡宪为之序,朱熹作跋,当年自是风光一时。钱先生的《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5首《东京纪事》,最后一首如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诗里的“师师”当然责无旁贷的描写宋朝艳伎李师师,实际上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作,里面只出现了两个人物,一是风尘女子李师师,二是“帝王”——宋朝第八个皇帝徽宗赵佶。
这里姑且按照诗人刘子翚的说法“当年一曲动帝王”,起码徽宗听过李师师小姐演唱会,并且亲切接见过。可是后来,政局突变。徽宗皇帝在司马光的“元佑党人”和王安石的“新法派”之间来回摇移,每一次树起一派,就要打压另一派,这样当然吃亏的是老百姓,金性尧先生甚至认为李师师也“被宋政府抄过家”。紧接着,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迤逦北去到位于如今黑龙江于依兰县城西北的“五国城”坐井观天,李师师随着逃难人流南渡长江,漂泊与山川湖海之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而当诗人刘子翚在湖南境内与她偶然相遇时,李师师已经年过六十,垂垂老矣。刘子翚乍见当年名动京师的风云人物,如今徒经丧乱,惶惶如过江之鲫,难以自保,跋涉在两湖的嶂山雾岚中,缕衣檀板早已失落,不亦凄惨!金性尧先生说:“从一曲当年到垂老湖湘,中间就包含着东京与杭宋两朝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