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嵩之
史嵩之祖父、父亲曾都居住在东吴,理宗三次想起用史嵩之都遭到强烈反对。
东吴以前称大白,史浩老祖母曾居住在此,史浩做宰相后,回来探望双目失明的老祖母,为了解决老祖母想去东吴而又无法成行的问题,他将当地的大白改称为东吴,并特为老祖母建了东吴大庙。史浩还亲自在庙内栽种了一棵银杏作为留念。后史嵩之的祖父史木,父亲史弥忠都曾相继居东吴。
史嵩之在东吴又建设了府第——少帅府,并在附近建云树壁、钓鱼台、三溪桥,一直闲居在此。期间理宗曾三次想恢复史嵩之的职务,一次是淳祐六年服丧期满,一次是淳祐十年,郑清之将不久于人世,另一次是宝祐四年,史嵩之表示晚岁愿守蜀,但每次都因遭遇强烈的反对而流产,致使史嵩之闲废十三年,终不得复出。
宝祐四年(1256年)春,授观文殿大学士。宝祐五年八月二十七日(1257年10月5日),史嵩之去世,朝廷赠少师、进封鲁国公,谥号“忠简”,因为家讳改谥“庄肃”。德祐(1275年—1276年)初年,因右正言徐直方进言,被夺谥。
史嵩之个人作品介绍
著有《野乐编》,已佚。《甬上宋元诗略》载其《雪後》诗云:“同云收万里,斜日已三竿。有鸟皆潜迹,无风尚送寒。晴稽如下雨,祐涧忽鸣湍。渐觉山河复,方知世界宽。”写雪融之景,视野开阔,描摹细微。《全宋诗》卷三一六一录其诗三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六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