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福通
韩山童与刘福通等以白莲教的名义,趁贾鲁治河时机,于颍州颍上准备起义,遭到县官兵镇压,后攻占颍州,大起义正式爆发,起义军称“红巾军”,又称“红军”、“香军”
元朝末年,由于权臣专权,官贪吏污,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在北方广收门徒,刘福通等成为其最早的一批信徒,他们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信徒,等待时机,推翻元朝统治。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沿河郡邑均遭水灾,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由于河水溢入会通运河,威胁两漕盐场,影响到元廷国库收入,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13路15万民工及庐州(今安徽合肥)等18翼两万军队,开始治河。韩山童、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 五月初,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福通自称南宋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正当起义将举之时,县官派兵前来镇压,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子林儿逃奔武安。刘福通率众冲出重围,于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大起义正式爆发。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又称“红军”;军众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刘福通攻占颍州后,义军胜利壮大,曾出现了“红衣遍野,呼声动地”的壮观场面,鼓舞着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脱脱攻其两翼,孤立刘福通部,元廷牵制了刘福通部的进一步发展
刘福通攻占颍州后,犹如平地春雷,震撼中原大地。是时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宽纵,贫富不均,多乐从乱。曾不旬月,从之者殆数万人(《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元廷亦为之震惊,急命监戍治河民工的同知枢密院事赫厮、秃赤领阿速军六千并各支汉军进讨刘福通军。赫厮、赤秃与河南行省徐左丞三人但以酒色为务,属下军士但以剽掠为务,赫厮望见红巾军人多势众,扬鞭大呼“阿卜!阿卜!”(蒙古语“走”之意)回头就跑,元军不战自溃,来自高加索北麓的阿速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病死者过半。后来徐左丞被朝廷诛杀,赫厮战死于上蔡。六月,刘福通乘胜占据朱皋(今河南固始北),攻破罗山、真阳、确山,进攻舞阳、叶县等地。九月,刘福通攻克汝宁府(今属河南)、息州、光州(今河南潢州),众至十万。元廷深感这是“心腹大患”。是年九月,元顺帝以右丞相脱脱之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军十余万人前往镇压。十月,加派知枢密院事老章增援也先帖木儿。十二月,元军攻陷上蔡,义军最早的领导人之一韩咬儿被俘,押送京师处死。江浙平章教化、济宁路总管董抟霄也攻陷安丰(今安徽寿县)。十二年正月,刘福通将韩兀奴罕摆脱敌人的围剿,挺进河之北,进攻东明。二月,克滑、浚二州,进克开州(今河南濮阳),出现了“红衣遍野,呼声动地”(《万历濮州志》卷六)的壮观场面。未几为元军所败,韩兀奴罕被擒。三月,元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攻陷汝宁,元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率数万侍卫汉军、爱马鞑靼军屯驻汝宁沙河岸,他们“日夜沈溺酒色,醉卧不醒”,刘福通乘其不备,偷袭元营,巩卜班战死,元军退至项城。元廷命也先帖木儿为总兵,率精兵30万,“金银物帛车数千辆,河南北供亿万计,前后兵出之盛无如此者”(《庚申外史》卷上)。也先帖木儿驻军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仅收散兵数万人逃奔开封,后驻军朱仙镇。北方红巾军首义成功并抗击元军围剿,为全国各地不满元朝统治的广大劳苦大众树立了榜样,也鼓舞着他们拿起武器投入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包括后来朱元璋所从的郭子兴的濠州义军,亦以红巾为号。
脱脱在屡次出兵镇压刘福通起义军失利的情况下,采取攻其两翼——徐州起义军和南阳襄湘起义军的战略,以达到孤立刘福通部的企图。 至正十二年闰三月起,元廷先后派四川行省平章咬住、四川行省参政答失八都鲁,诸王亦怜真班、爱因班,参知政事也先帖木儿陕西行省平章月鲁帖木儿,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知枢密院事老章等分路围剿南北琐红军。五月,答失八都鲁攻陷襄阳,布王三被俘,北琐红军被镇压。十四年正月,答失八都鲁攻陷峡州,南琐红军亦被镇压。 刘福通部红巾军自击溃也先帖木儿后,虽未遭遇元军主力,但其两翼有元军围剿其他红巾军,占领区内又崛起了两支地主武装,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与罗山县典官李思齐各结集“义兵”,合兵袭破罗山,元廷分别授为汝宁府达鲁花赤和汝宁知府,渐拥兵至万人,屯驻沈丘,屡败刘福通部红巾军,因而牵制了刘福通部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