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马文升受命主持兵部,采取措施改善兵政废弛的状况,整顿京营,主张兴复哈密,调罕东等部兵,夜袭哈密城,土鲁番守将弃城而去

作者:马文升

 

明孝宗即位,马文升受命主持兵部,采取措施改善兵政废弛的状况,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被威胁,他提出整顿京营也得到孝宗的支持
明孝宗即位后,马文升被召为左都御史,在朝廷的地位确定下来。出于对李孜省之流的厌恶,他提出:“巡城御史及兵马司、锦衣卫逐一搜访,但有扶鸾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一切邪术人等,及无名之人,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
弘治二年(1489年),马文升改任兵部尚书。针对兵政废弛的状况,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严格考核将校,有三十多人因贪贿怯懦被罢黜。这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人甚至夜持弓箭等候其门,准备行刺,有人还写书诽谤,射入东长安门内,这显然都是有背景的活动。孝宗支持马文升对京营的整顿,特批他金吾骑士十二人,以护出入。马文升还提出,蓟州、宣府、大同三镇已有镇守太监,不应再设分守、守备、监枪等内臣。据他统计,蓟州有内臣九员,宣府有内臣八员,大同有内臣六员,共二十三员,“每员占用军人,少则二三百名,多则四五百名,通计侵占已有数千”。“此等守备之数,委的无益于事,有扰于边”,应当裁革。孝宗也依其议办理。

 

 

马文升主张兴复哈密,采纳王英和杨翥的建议,利用罕东部、赤斤、蒙古部等与土鲁番部的矛盾,抚而用之,调罕东等部兵,夜袭哈密城,土鲁番守将弃城而去,与王恕同是人望所归
哈密是回、畏兀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明初派使者入朝,于其地设羁縻卫所,封其首领为忠顺王、忠义王。成化时,土鲁番部强大,据有哈密。明廷曾设法干预,没有结果,似乎也就承认了现状,将哈密卫迁往他处。早在弘治元年(1488年),土鲁番部就诱杀朝廷所封的忠顺王罕慎。弘治六年(1493年),又擒获另一个忠顺王陕巴,其首领阿黑麻自称可汗,以兵掠周围各部。主持兵政的马文升主张兴复哈密。他采纳通事王英和指挥杨翥的建议,利用地处嘉峪关西南的罕东部,地处嘉峪关以西的赤斤、蒙古部等与土鲁番部的矛盾,抚而用之。弘治八年(1495年),调罕东等部兵,夜袭哈密城。马文升所推举的陕西巡抚许进等率明军随后行进。土鲁番守将弃城而去,明军进入哈密。自明初以来,这是官军第一次深入其地。这也是马文升任兵部尚书以来,处置的最重大边事。
弘治初年,马文升和吏部尚书王恕是人望所归,他们不但以人品服众,而且对政事的议论极多。每一疏出,天下传诵。王恕致仕,马文升声望更高。但推选吏部尚书,孝宗没有用他。为此,他颇感不平,所写诗中有“朝罢凭阑一黯然,独将心事诉苍天”句,发了一通牢骚。
弘治十四年(1501年),马文升改吏部尚书,加衔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在他之前,只有少数几名尚书、都御史得到这一荣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一缕牵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明代重臣、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年),因屡遭弹劾,遂上疏乞去。正德四年(1509年),被权宦刘瑾削秩除名。正德五年(1510年),马文升去世,年八十五。数月后,刘瑾被诛,马文升得复官,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嘉靖(1522年-1567年)初年,加赠左柱国、太师。
马文升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历仕五十六年,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又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中文名
马文升
别    名
马负图,马约斋、三峰居士、友松道人
国    籍
明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钧州(今河南禹州市)
出生日期
1426年
逝世日期
1510年7月13日
职    业
政治家、将领
主要成就
屡立战功,镇抚辽东 
五朝元老,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 
平固原盗乱,巡抚陕西
代表作品
《马端肃奏议》《约斋集》等
官    职
吏部尚书、少师兼太子太师
谥    号
端肃
追    赠
左柱国、太师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