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黄道周为人刚直不阿,上书直谏为钱龙锡辩冤,与杨嗣昌大辩和议事宜

作者:黄道周

 

黄道周得恩师袁可立赏识,刚强正直,力陈为钱龙锡辩冤,后仕宦隐退

天启二年(1622年)三十八岁的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道周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黄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赏识,为先师作《节寰袁公传》,记述其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历程,“以写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气”。袁可立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言官,曾因直言进谏被万历皇帝先是镌三级,再贬再谏,后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也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主战派将领,对黄道周一生影响很大,后来黄道周为钱龙锡辩冤和反对杨嗣昌议和直谏皇帝,成为一代抗清名臣,颇有先师袁可立刚直之风。
崇祯兴大狱,株连甚众,原大学士钱龙锡亦牵连论死。事发,举朝无敢出一言者。唯黄道周激于义愤,“中夜草疏,排闼叩阍”,为钱龙锡辩冤。疏中直指崇祯的过失:“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崇祯帝大怒,“以诋毁曲庇”,着令回奏。黄道周再疏辩解,表明自己“区区寸心”,“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他此次抗疏“几坐重典”,降三级调用。由于他据理争辩,钱龙锡方得不死。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黄道周因病请求归休。将离京时,他又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以致“士庶离心,寇攘四起,天下骚然,不复乐生”,建议崇祯帝“退小人,任贤士”,并举荐一批有才有志之士。疏上,获“滥举逞臆”之罪,削籍为民。 黄道周罢官返乡南归,途经浙江,应浙中诸生之请,在余杭大涤山建书院授业;后返乡在漳州紫阳书院聚徒讲学。

黄道周复官后与杨嗣昌厉声争辩和议事宜,但遭崇祯帝连贬六级

崇祯九年(1636年),召复黄道周原官,迁左谕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黄道周“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崇祯帝袒护杨嗣昌,斥黄道周:“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黄道周高声争辩:“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他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这场有名的辩论之后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解学龙说:“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崇祯一听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几位大臣力谏,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此番杖谪,使黄道周声名愈重,“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暴病而亡。崇祯回想起黄道周当初的预言,便下旨将黄道周复官,入京召见。此时,河南已被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关外大明领土也皆被清军占领,黄道周见朝廷昏庸无道,国运已尽,遂告病辞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结庐先人墓侧,专心著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有点小忧愁,”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幼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清乾隆年间改谥“忠端”。道光四年(1824年),从祀孔庙。

本    名
黄道周
别    称
石斋先生
字    号
字幼玄,又字幼平、幼元、螭若、螭平 
号石斋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福建漳浦铜山
出生时间
1585年3月9日
去世时间
1646年4月20日
主要作品
《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
主要成就
抗清死节,书法艺术
官    职
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追    封
文明伯
谥    号
忠烈(南明)、忠端(清朝)
祖    籍
莆田文赋里双牌铺(莆田山牌村)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