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孔炤
方孔炤两次遭贬,罢官后著作多忧患天下,分析时弊
孔炤,字潜夫,号仁植,桐城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为杨嗣昌劾罢逮治,谪戍,久之释归。崇祯末起故官,屯田山东、河北,兼理军务。事迹附见《明史·郑崇俭传》。是书即其罢官后所著。凡《图象几表》八卷、《上、下经》、《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十五卷。其立说以时为主,故名《时论》。盖孔炤初筮仕,即撄珰祸。及膺封疆之任,值时事孔棘,又遭齮龁。有所忧患而发於言,类多证据史事,感慨激烈。其讲象数,穷极幽渺,与当时黄道周、董说诸家相近。孔炤自著《凡例》,称少侍先廷尉,教以三陈九卦。案孔炤父大镇,字君静,万历己丑进士,官大理寺少卿,著有《易意》四卷,载朱彝尊《经义考》。则《易》固其家学也。是编刊於顺治庚子,前有李世洽《序》。《经义考》作十五卷,或朱彝尊所见之本无《图象几表》。
方孔炤崇尚儒学,将“重洗仙颜”石刻立于入口处以期肃清释道之学
出洞,迎面一块巨石斜立如屏,因石下是通向云窝的必经小径,故名云路石。石上有两方摩崖石刻,一方为景点名题刻“云路”,一方是明末学者方孔炤勒崖的“重洗仙颜”。方孔炤为明代理学家,字潜夫,安徽桐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累官右佥都御史,明亡后归隐故乡。许多人把“重洗仙颜”解释为道家用语,其实这是方孔炤的一方抒怀题刻。方孔炤尊儒学,贬释道,武夷山当时儒释道同山,难分主次,因此,他主张以儒学来肃清(重洗)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将“重洗仙颜”勒于云窝入口处,寓意深刻。方孔炤有一首题为《武夷》的诗作,后几句峰表铿翁二子能,曾孙有术多凭陵。鸡犬白云何缥缈,应是玄黄怪未了。独有考亭数字存,其间“重洗五百仙人颜”,可做”重洗仙颜“的注脚。诗中"铿翁二子"指彭祖的二子彭武、彭夷;“曾孙”指武夷山乡民;:凭陵“为欺凌之意;“玄黄”为天地的代称,“考亭”指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