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达海
达海自幼聪明过人,九岁便能通晓满文和汉文
达海自幼聪敏,“九岁即通满汉文义,弱冠太祖召到左右”。努尔哈赤赐居内院司文翰,“与明通使命,蒙古、朝鲜聘问往还”,起草文告,整订国书,后金国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涉及需用汉字兼抄的,都由他“承命傅宣”。不久,努尔哈赤又命他翻译《明会典》、《素书》、《三略》等诸书,众莫不称善。
天聪三年,皇太极设文馆,命达海为文馆总领袖
天聪三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极始设文馆,分为二办,一办由达海及刚林、苏明、顾尔马珲、托布戚翻译汉文书籍;另一办由库尔缠、吴巴升、查素喀、胡球、詹霸记注国家政要。达海为文馆总领袖,长期从事文馆工作。
同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征明,击破明朝满桂等4总兵军,抵北京城下。皇太极派遣达海带书信与明廷谈判,但明廷闭关,拒不议和。皇太极只好再次命达海修书两封,一封放置德胜门外,一封放置安定门外,然后引师回盛京。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率军再次征明,抵沙河驿,达海以汉语谕降。攻克永平城后,达海手执黄旗登城,用汉语招降军民,城中军民听见其诚恳的宣抚,许多人跪在地上高呼“万岁!”阿巴泰贝勒率明降将孟齐芳、杨文魁、杨声晋见皇太极。皇太极命达海用汉语对他们进行慰劳。三屯营、汉儿庄的军民归降后,明军又来袭击三屯营,皇太极怕汉儿庄的军民反叛,故命达海以汉语前去安抚,安定民心。同年,因达海翻译汉书完毕,被授予游击职。天聪五年(1631年),达海被赐号巴克升,从皇太极征大凌河城。明总兵祖大寿在后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动摇,但并不准备投降。达海以汉语反复对其政策攻心,指明出路,最后祖大寿投降。年末,在达海的参议下,后金国仿照明制,定朝仪,皇太极集权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