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李颙虽然家境贫寒,仅仅读了20天书,但他发愤读书,就连挖菜拾柴的空闲时间都在博览群书

作者:李颙

 

李颙家境贫寒,没有能力供他入私塾读书,虽然只读过20天书,但他发奋自学,在挖菜拾柴的空闲时间都在阅读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人,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二曲镇二曲堡人,父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亲彭氏,无片瓦寸土,度日艰难。彭氏决意教李颙从学,但无力供学,屡被塾师拒绝。李9岁入塾,只读过20天书,但李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李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称李菜。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家贫力学,便任其翻问。李随阅随还,数载之间,披览群书,写出了《二十一史纠谬》等笔记体习作,大约30岁时,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掉了。从此.潜心于宋明理学。

 

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亲3年丧服期满后,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派人迎请李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名为《匡时要务》。李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陕西。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讲学,力主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的政策相对立。李所交皆一时名士,平生最为知己的是骆钟麟。骆为浙江临安人。

李颙的知己骆钟麟对他的学问和为人非常崇敬,所以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多资助,就连80多岁的关中理学家,大荔人党子澄,都曾经冒雪来向他求学
顺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县,下车伊始,便到李颙草庐,竭诚造谒。骆钟麟崇敬李的学问和为人,在生活上大力资助李。次年,80余岁的关中理学家,大荔人党子澄,冒雪来周至求学于李。是年秋天,甘肃天水人菜溪严,前来访问,结成忘年交。顺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岁的王省庵,来周至拜访他.相谈甚为投机。康熙年间,学者顾炎武两次访问他,探讨学术。李颙的学问,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李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反对空谈,提倡明体适用。他说“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并强调“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李与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赞同“非气无以见性”的观点,说:“言性而舍气质,则所谓性者何附;所谓性善者和从而见?”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有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请继续関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李颙简介

李颙(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清初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家贫,无师授,遍读经史诸子及释道之书。闻于关中的理学名士,与孙奇逢、黄宗羲并为清初“三大儒”。讲学于江南各地,门徒众多,后主讲关中书院。屡拒朝廷征召,誓不仕清。晚年,寓居陕西富平,钻研学问,杜门谢客,但破例与顾炎武交往,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事宰物以为用”。治学力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提倡礼乐兵刑、赋役农屯、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为学兼采朱(熹)、陆(九渊)二派。著作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中文名
李颙
别    名
字中孚,号二曲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周至
出生日期
1627
逝世日期
1705
职    业
明清之际哲学家
信    仰
儒家关学
主要成就
被誉为“海内大儒”
代表作品
《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