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
朝代:清朝李颙(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清初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家贫,无师授,遍读经史诸子及释道之书。闻于关中的理学名士,与孙奇逢、黄宗羲并为清初“三大儒”。讲学于江南各地,门徒众多,后主讲关中书院。屡拒朝廷征召,誓不仕清。晚年,寓居陕西富平,钻研学问,杜门谢客,但破例与顾炎武交往,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事宰物以为用”。治学力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提倡礼乐兵刑、赋役农屯、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为学兼采朱(熹)、陆(九渊)二派。著作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