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寅
曹寅曾任康熙伴读,于康熙帝感情甚笃,康熙对其多加关照
青年时代的曹寅文武双全、博学多能而又风姿英绝,二十多岁时被提拔为御前二等侍卫兼正白旗旗鼓佐领。清代初期,御前侍卫和佐领都是十分荣耀的职务,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乃皇帝自将之军,曹寅能任此要职,显然是康熙对这位文武全才的伴读特加关照的结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年)六月,曹寅的父亲、时任江宁织造的曹玺在任上病逝。“是年冬,天子东巡抵江宁,特遣致祭;又奉旨以长子寅协理江宁织造事务”。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年)四月,曹寅被康熙提拔为苏州织造;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年)十一月,调江宁织造。其所遗苏州织造一缺,由其内兄李煦(时为畅春园总管)接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年),曹寅与李煦奉旨十年轮管两淮盐课。次年七月,钦点曹寅巡视淮鹾,十月就任两淮巡盐御史。
曹寅一生两任织造,四视淮盐,任内连续五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大典(四次南京接驾,一次扬州接驾),其实际工作范围远远超过了其职务规定,所受到的信任与器重也超出地方督抚。
曹家文化艺术氛围浓厚,与曹寅本人的文化教养和文艺爱好密不可分
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他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他的代表作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等 。曹寅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广泛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曹家的文化艺术氛围。此时的曹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康熙四十四年五月,曹寅奉旨总理扬州书局,负责校刊《全唐诗》,次年九月刊毕试印,“进呈御览”。康熙皇帝于四十六年四月亲撰序文,五十年三月正式出版。五十一年三月,曹寅又奉旨刊刻《佩文韵府》,且亲至扬州天宁寺料理刻工。
朱淡文在其著作中指出,种种历史文献证实,曹寅与明遗民及江南上层知识分子之诗酒流连决不能仅以文人积习视之,亦决非曹寅个人之礼贤下士所能涵盖。此乃康熙皇帝笼络南方士子、磨灭其反清意识的政治决策,曹寅等人则为具体实施之臣僚而已。康熙十七年正月,圣祖皇帝下诏于明春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曹寅当时二十三岁,在京任銮仪卫治仪正,曾参与考试接待事宜,与各省著名学者傅山、顾景星、邵长蘅、李因笃、汪琬、陈维崧、施闰章、阎若璩、尤侗、朱彝尊、姜宸英、毛奇龄、毛际可等人都建立了较深的感情和友谊,其中大多数人在曹寅任织造之后仍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曹玺去世,曹寅南下奔丧,在江宁逗留一年,与一些遗民有密切交往。由于曹寅风流儒雅,文才华瞻,又是明遗民顾景星之甥,因而在南北两地都受到推崇,很快为遗民和汉族上层知识分子认同。曹寅任织造之后,与江南人士的交游更加广泛。有人统计,与曹寅有诗文交往者约二百人,其中有当时极有影响的知名人士。由于曹寅在江南二十多年认真执行康熙皇帝的既定政策,曹寅成为主持东南风雅、众望所归的人物,在江南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