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朱轼受苏轼影响改名为朱轼,发奋苦读,成长为优秀的经学家、文学家

作者:朱轼

 

朱轼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重用,身份显赫,地位非凡
高安市村前艮溪朱村,村庄虽小而普通,却在清朝康熙四年诞生了一个普通而出众的人物,这个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皇帝赐誉其为“朝堂良佐”,高安采茶戏《南瓜记》便是以他为模特儿创作的,这个人就是朱轼。 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号可亭。出身于高安的一个农家。《朱氏宗谱》上曾记有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曾在赴筠州(后改瑞州)看望弟弟苏辙的途中,慕名游览过艮溪里,于是,流经艮溪里的河,便改叫苏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艮溪里人以苏轼游此而认为是一大殊荣,对苏轼推崇备至。这种尊崇,也给朱轼以极大的影响。为此,他把学名取为朱轼。
朱轼自幼苦读寒窗,通晓经史百家,是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朱轼跻身相位,当朝一品,得到康熙帝的赏识,雍正帝的重用,乾隆帝的倚重,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
朱轼一生秉承“皇权专制加道德教化”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官之道。在他出任潜江知县之治,认为教民易俗莫如圣谕十六条,即援用楚中乡语,注为训解,每月朔望,宣讲四乡。无论他在何处为官,都必强调教育的重要,办书院崇尚儒学。他三主会试,以“读对贤书而能发明其义蕴”为选才标准,在浙江任上刊印颁发了《大戴礼记》、《仪礼节略》以及《张子全书》、《颜氏家训》、《温公家训》等书,使浙江风俗为之一变。

朱轼在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主张凡事以民为本,爱民如子,深得民心
朱轼为官清廉刚正、望正朝端。时,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朱轼还主张“民本”,“民可载舟,民可覆舟”。他在潜江,下车伊始,即下免粍之令,正供之外无丝毫多取。朱轼关心民生,对于营田水利各节,筹划举措,都事必躬亲。他在浙江督修海塘,多所创造,海宁、上虞等县常患海潮,朱轼采用“木柜法”作堤基,从而堤塘坚固,潮患免除,民则安之,所以人言“朱轼所修不塌”。  康熙五十九年朱轼擢左都御史。六十年,山西、陕西大旱,朱轼差往山西劝粜给赈。他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救济灾民。他还组织劳力整治漕河水道,停收米船课税,以利粮食流通责任地方官设厂医治患病灾民。此后疏请山西建立社仓以备荒歉;大兴水利,引泉灌田,民受其利。
雍正元年,御赐“朝堂良佐”匾和题诗扇面,转迁吏部尚书,晋加太子太保,又加太子太傅,雍正视其为左右手。
在朱轼的家乡高安市,至今还在上演着以朱轼为模特而创作的高安采茶戏《南瓜记》。《南瓜记》讲的是南昌县恶霸地主王寿庭勾结官府,横行霸道,强抢穷秀才丁文选之妻杜兰英为十房夫人。适为回高安与老母拜寿的宰相朱轼所闻,并设下巧计救出杜兰英,依法严惩了王寿庭和一班贪官污吏。为表感激之情,丁文选挑担南瓜去与朱母祝寿。这个节目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播放,成为家喻户晓的采茶戏。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温柔的慈悲”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朱轼简介

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前清名臣,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为乾隆帝师。颇具惠政,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卒后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中文名
朱轼
出生日期
1665
逝世日期
1736
若瞻
谥    号
文端
籍    贯
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