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郑克塽岳父冯锡范听从刘国轩建议降清,年幼的郑克塽被动随降后被软禁

作者:郑克塽

 

冯锡范投降大清,命郑德潇写降表,并将郑克塽送交施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请专征权,进剿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仍然主张招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向清政府请求照琉球、朝鲜例,只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这一请求遭到了清朝的反对。清郑双方爆发澎湖海战,大清水师提督施琅大败刘国轩及董腾等人,取得澎湖安抚司;刘国轩随后逃回东宁。战败后,东宁朝廷开始商讨接下去的对策,主要分为“再战派”与“主和派”。
再战派以中书舍人郑得潇、建威镇黄良骥、水师镇萧武、中提督中镇洪拱柱等人为中心,向克塽以及冯锡范力主征伐吕宋、永保明郑国祚;然而,原本听从再战派的冯锡范却听信刘国轩的主和言论,最终选择投降清朝,而年幼无权的郑克塽也跟他一起投降了。 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 七月十五,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并提出“三不伤”请求,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

 


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郑克塽活动被严格受限
随后郑克塽全家被送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海澄公。台湾平定之后,清廷议政王等会议决议:将明郑后裔及伪官人等,安插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但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不便安插外省,应将伊等近族家口,俱着遣来,编入旗下。施琅得知后权衡利弊,向朝廷上了《移动不如安静疏》,主张就近安插。奏道:“若行移驻,其间有眷口者不少,无眷口者亦多,远涉长途,不堪艰瘁,逃匿生患,所不能无。又沿途搬运,百姓有策应人夫之苦,经过郡县,官吏有备给口粮之费,所到地方有拨动民房之扰;开恳耕作,有应给牛种农具之资,又是一番苦累……”这一意见既有利于稳定刚刚回归的台湾军民人心,又能节省大量人财物,于是康熙帝下旨改变了原来的决定,仅将郑、刘、冯及明裔朱恒等人遣京;其余郑军四万余名投诚人员发回原籍受职、入伍、归农,各听其便。
清廷不许郑克塽回福建居住,与家人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清廷对郑克塽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在降清后20多年间,郑克塽仅回泉州两趟,一次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迁回泉州,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且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编立佐领,由郑克塽的二弟郑克壆管理,分隶正黄旗汉军。雍正四年拨入正红旗汉军。清廷对郑克塽不谓刻薄,也非厚待。郑克塽虽授以公爵称号——汉军公,却有衔无职,坐吃山空。郑家人口众多,一个佐领仍无法维持生活,因此请求归还在闽、粤被侵占的祖产,结果是在晋江、同安、漳州、广东各地祖产全被地方官所占,非但不还,反将郑氏家人诱往数年,拖毙二命。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2日),年仅37岁的郑克塽卒于北京,爵位无袭。郑克塽弟郑克壆,奉清朝之命将郑成功、郑经骸骨迁葬福建泉州。郑克塽死后,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但不了了之。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蒲公英的半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郑克塽(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幼名秦,人称秦舍,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及陈永华相继去世,重臣冯锡范联合郑经从弟等人发动政变,刺杀监国郑克臧得逞,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郡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日,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随后郑克塽前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嘉德官。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郑克塽病故,爵位无袭。

本    名
郑克塽
别    称
郑秦、秦舍
字    号
字实弘,号晦堂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东宁承天府
出生时间
1670年8月13日
去世时间
1707年9月22日
封    号
镇国将军、延平王、海澄公
逝世地
北京
享    年
37岁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