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念孙
王念孙八岁已经读完《十三经》及《史鉴》,乾隆四十年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之路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父安国,官吏部尚书,谥文肃,自有传。八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銮,献文册,赐举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嘉庆四年,仁宗亲政,时川、楚教匪猖獗,念孙陈剿贼六事,首劾大学士和珅,疏语援据经义,大契圣心。是年授直隶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罢,特旨留督办河工。工竣,赏主事衔。河南衡家楼河决,命往查勘,又命驰赴台庄治河务。寻授山东运河道,在任六年,调永定河道。会东河总督与山东巡抚以引黄利运异议,召入都决其是非。念孙奏引黄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暂行无害,诏许之。已而永定河水复异涨,如六年之隘,念孙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鸣,卒,年八十有九。
念孙故精熟水利书,官工部,著《导河议》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纪略》,议者或误指河源所出,念孙力辨其譌,议乃定,《纪略》中《辨譌》一门,念孙所撰也。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分《逸周书》、《战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汉书》、《汉隶拾遗》,都八十二卷。於古义之晦,於钞之误写,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如此。
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於经,熟於汉学之门户,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亦见及此,其分至、祭、盍、辑为四部,则段书所未及也。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
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於《尔雅》、《说文》,无所不达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於《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尝语子引之曰:“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因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结夋不通矣。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说经者,期得经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引之因推广庭训,成《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辞》十卷,《周秦古字解诂》,《字典考证》。论者谓有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
引之,字伯申。嘉庆四年一甲进士,授编修。大考一等,擢侍讲。历官至工部尚书。福建署龙溪令朱履中诬布政使李赓芸受赇,总督汪志伊、巡抚王绍兰劾之。对簿无佐证,而持之愈急。赓芸不堪,遂自经。命引之谳之,平反其狱,罢督抚官。为礼部侍郎时,有议为生祖母承重丁忧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会奉使去,持议者遽奏行之。引之还,疏陈庶祖母非祖敌体,不得以承重论。缘情,即终身持服不足以报罔极;制礼,则承重之义,不能加於支庶。请复治丧一年旧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谥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