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许楣对货币的理论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实际上并不全对

作者:许楣

 

许楣批判无限量发行纸币搜刮民才的行为,会导致通货膨胀
许楣批判了王瑬认为纸币可以无限发行的观点。王瑬认为,纸币的价值由国家权力决定,因此“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钱币刍言·钱钞议一》)。许梿在按语中指出:“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虽尽蠲天下之赋可矣,如不能何!”(《钞币论·钞利条论八》)。许梿还指出国家只能规定纸币的票面价值,而不能规定它实际代表的价值:“钞文一贯亦只是一贯,然能令商贾之必当千钱乎?”(《钞利条论十》)许梿又指出,为财政目的滥发纸币必然造成纸币迅速贬值,不仅没有王瑬所讲的“大利”,而且使百姓的财富“即化为纸”,“贫民抱空票而妇子愁叹”(《钞利条论五》);还使商品流通混乱,物价波动,钱庄亏空,给人民的经济生活造成严重恶果。

许楣、许梿认为白银市最好的货币,但是否定不兑现纸币的理论其实不对
许氏兄弟认为白银是最理想的货币,当时的货币制度是好的,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不是由于币制,而是由于“漏卮”,即由于鸦片输入造成的白银大量外流引起。因此。银贵钱贱不是改革币制所能解决的。王瑬提出行钞禁银,不但不能解决“漏卮”,还将“驱银出洋”(《钞利条论四》),加速白银外流。
许楣、许梿兄弟对王瑬企图用无限发行不兑现纸币,以搜刮民财的荒谬主张的批判,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意义。但否定不兑现纸币,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因为纸币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不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不会贬值。由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发行纸币的目的在于搜刮民财,总是导致通货膨胀,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又不具备稳定地发行不兑现纸币的条件,所以许氏兄弟对不兑现纸币持根本否定的态度,有其为历史时代所局限的客观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欧美式·叙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许楣简介

许楣(1797-1870),清朝货币理论家。字蕴千,号辛木。浙江海宁人。道光癸巳(1833)进士,官户部主事。著有《真意斋随笔》、《真意斋诗存》、《真意斋文集》、《钞币论》。以《钞币论》影响最大。

本    名
许楣
别    称
蕴千
所处时代
道光癸巳
出生地
浙江海宁
主要作品
《真意斋随笔》、《真意斋诗存》
地    位
清朝货币理论家
官    职
官户部主事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