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鼒
徐鼒祖父辈从事商贸,徐鼒从小就学习到了经济管理的知识
徐鼒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一直从事商品交易(古称“计然术”)者,对于他们家庭的兴起有很大的贡献,徐氏从小就受他们的影响,了解了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对他日后在非常时期财务度支、军务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1)重视农业生产。 我国古代的经济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徐氏认为“崇节俭,务农桑,固国家之元气者也,金银其旁为通者也。”“今之筹国用者,在于重农桑而已矣。”徐氏在其《务本论》长文中反复论证了这一观点,分析得至详至细。他认为只有通过具体的劳动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才能使民有国富。看到当时民众辛苦劳作,但是收入还是很微薄,获利只有什一;而从事买卖货物的人却可以获利什九,因此感到非常不公平,于是他呼吁当权者要禁淫侈,重农桑,兴修水利,鼓励垦种,征收利税,减少浪费,这样才可以增加社会财富,富民强国。这一系列的设想、措施是非常实际的,有很强的操作性,得到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当时社会的“贱农”现象呢?徐氏归之于人们对金银的无穷的占有欲望和对奢侈消费品的享受。这一点显然是只看到了现象的表面,并非实质。清代中后期,随着国门被迫打开,国外商品的流入,特别是鸦片的大量泛滥,导致国内白银大量外流,加上多次战争赔款,国家财力空虚,人民的赋税增加,出现了粮贱银贵的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1838年魏源在“请严寒漏扈以培国本折”中说: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指鸦片),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又说:“各省州县地丁槽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皆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则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若再三数年间,银价愈贵,奏销如何能办?税课如何能清?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①]虽然徐氏也知道鸦片的毒害和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将其提高到一定高度,因此还是不太全面的,但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心,积极寻求富民强国之心我们还是不难体会到的。
徐鼒认为正是高额赋税是农民放弃土地,参加起义
2)规范收支行为。 清中后期,土地的兼并,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无以为继,即使拥有微薄土地的农民,赋税不断增加,生活也是非常困难,于是很多人都放弃了土地,或经商,或成为流民,逃避赋税,甚至参加农民起义,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巨额的战争赔款,又成了国家和人民的沉重的负担,财政是入不敷出,民众是流离失所。于是徐氏提出政府要重视农桑,增加财政收入,因为“银非耕之能出,织之能成者”。 徐氏的《务本论》内容非常广泛,牵涉到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但其中心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政策,减少流通中的得利,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和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他除了提出增加收入的“重农桑”外,还指出“贵谷帛”“禁淫侈”,即合理增加税收,减少流通环节的获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的方法。 所谓的“贵谷帛”,就是通过税收政策来调节流通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获利,引导人们从事农织生产,同时也可以增加国家税收,一举两得。他提出的方法有五种,即酌征收(增加一般税收)、定支销(订立预决算)、立市法(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易关税(增收流通增值税)、核奸伪(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所谓“禁淫侈”就是通过控制人们的消费等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许多观点是非常合理和超越时代的,即使我们今天商品经济时代,也同样遵循这样的几个法则。 他的增加生产,合理税收,规范市场,量入为出的收支政策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构想,是有他的先进性的。 3)反对开银矿取利。 徐鼒反对通过开采银矿来填补国家薪饷短缺的状况,态度非常明确。其最主要的观点是:开采银矿需要军队的保护,而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人员本来就不足;矿处深山,开采成本太高,回报率不高,这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关;矿工聚易散难,易滋事生乱;矿山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官民纠纷,不利社会稳定;管理人员难于监督,容易导致腐败和暴敛,这些都是确实存在的问题。至于开矿会“泄山川之灵”,这与封建保守和迷信思想有关,现在看来并不成其理由。清朝前期,正是因害怕聚众滋事等原因,对开矿事业限制较多,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进步,机器设备的推广应用,到了乾隆以后,逐渐对开矿采取鼓励的方针,开矿开始盛行,全国约有金、银、铜、铁、铅矿约200余处。咸丰以后,为谋求增加财政收人,开矿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连一向封禁的直隶、热河、蒙古等地区,也有了开矿事业。 从徐鼒的《拟上开矿封事》这一长篇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一贯的重农轻商,反对投机的保守经济思想。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不高,社会大环境由封建的农业经济模式向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模式转型时期,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是阻滞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徐鼒文中力求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社会民生的忧国忧民的主张是坚定不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