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徐鼒的治学思想认为学习需要专精,学以致用,爱好骈文

作者:徐鼒

 

徐鼒的治学思想认为学习需要专精,学以致用,爱好骈文
1)学需专精,勤于苦学,兼以致用。徐鼒在《读书杂释》自叙中曾说:“汉初,说经守师法,人治一经,经治一说,无一人兼治数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广泛,出现了大量个人文集作品,数量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文亦至是而极衰矣。”(《未灰斋文集》自序)一个人的经历、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涉猎很多的领域并都有成就,因此徐鼒认为,人们为了生计可以“制举文以餬口”,也可以学计然而置业。 徐氏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社会逐渐衰败,动荡不安的时代。早期徐氏喜好唐初四杰的骈体文,其精美的句式、优雅的文辞、奇诡的铺赋让他沉迷,从《文集》中的“拟杨子云《长杨赋》”和代作的几篇寿序中,我们还能看到他的骈体文的功底。这虽然能一时骋其才,但是这些东西空泛虚张,不切实用,在其父亲和师友的指点下很快得到了改变,正如他在本书的序中所说:“先大人曰古文以意为主,文成法立,无一定之体格也。归震川、方望溪、姚姬传皆近代作家,论者犹谓有时文气,骈俪文以藻炼为上。袁枚之浮嚣、吴锡麒之靡弱,不足学也。”于是他一方面学习制举之业,应付科举考试,以求谋进;一方面钻研经史经世之学,深研历代儒家经典,广览诸子学说,以求开拓视野,定立根基。因此,他在科举之路上终有成就,同时在文史和经世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徐鼒秉承白居易的思想,用笔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自己的感受

2)文以载道,传人传事。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文以载道”,徐氏不悖古训,秉承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思想,用自己的文章记载了当时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了那个特殊时代他认为“可传”的生活经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感受。我们权且不论当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这些保卫家园,捐躯献身的乡土人事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应该书之于史,留之于后,让时间来考验和评说,因此他在文集自序中说:“将帅战守、地方营建之事,事之可传者也;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人,人之可传者也。事可传,人可传,敢以吾不文而不之传乎?”他的有关晚明历史的专著《小腆纪传》和《小腆纪年》也以同样的理念,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不能不让我们感佩他的胆识和学识! 3)守道修己,昌明经传。徐氏认为古人为学因其志向的高低而成就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守道而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只有精研先贤圣人之学,才能化为“修己治人”的至道。他在给云澹上人的书信中说:“读近儒说经书,虽与宋儒多所抵牾,而其思虑精专、坚守师法,实足以昌明周、孔之传,而补‘心性’,诸儒所不及。”因此,他深思殚虑,深研经义,颇有所得,而着成《读书杂释》14卷,其文集中也收录了很多他的读书心得,许多观点还是非常新颖客观的,可补后学。 4)寄情励志,发为诗歌。唐宋以来诗歌非常普及,人们常以诗歌为“广交游而猎名誉”的工具,因此人人能诗,鉴于此徐氏感叹道“天下人人言诗而诗亡矣”。他认为自唐代以来,“作者代兴,其为诗也,言之有物,发之成章,本之风骚以导其源,旁涉乐府歌行以畅其支流,览百家以穷其变,然而代不过数人,人不过数篇。”“思古励志则张衡左思之制也,感时愤事则少陵之歌行也,寄情声色哀感顽艳则徐庾温李之流裔也。”由此可见,徐氏对诗文的要求是言之有物、存乎有情、励其有志,这样的作品才是可以流传不朽的。徐氏的诗词据记载有四卷,遍查各地馆藏,留存的只有一卷,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没有看到他的诗作,有待研读。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就是那么偏执的爱着你。”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徐鼒简介

徐鼒,字彝舟,号亦才,书斋名未灰斋、敝帚斋。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南京六合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卒于于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其文集、著作为研究清史、南明史和清代经济、社会状况之重要文献。

本    名
徐鼒
字    号
字彝舟
出生地
南京六合
出生时间
1810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