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莫友芝与郑珍在堂荫书屋相识,志同道合,淡泊功名,专心学问

作者:莫友芝

 

莫友芝在堂荫书屋认识郑珍,二十一岁中举,淡泊功名,专心学问

十、棠荫攻读
教授署内有一“堂荫书屋”,友芝在这里读书时结识了比他大五岁的郑珍(字子尹),在父亲提倡朴学精神,实事求是研究文化遗产的严格教育下,饱览群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
十一、回乡考学
道光六年(1826年)春,友芝回独山,考补州学弟子员(秀才),颇有文名。在家乡拜望亲人和学友后,友芝仍返回遵义继续攻读。
十二、乡试中举
1831年,友芝21岁,在省城贵阳参加辛卯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其试卷深受荐卷房师胡芸阁(字达源)同考官吴雪兰(字蒿梁)的赏识。
十三、迎取芙衣
1832年春,友芝与夏鸿时季女夏芙衣结婚。在父亲影响下,淡漠科举功名,着力钻研许、郑之学,劳及列史,诸子百家,诗古文辞。
十四、初次授徒
遵义县学训导胡秉钧(字退思,号理轩)是友芝父亲同年举人,因十分赏识友芝的学问,故特将儿子胡长新送到莫家拜友芝为师,友芝时年24年。

莫友芝与郑珍相互交流促进,两人齐名,考试均落榜
十五、郑莫齐名
郑珍、莫友芝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尤其在朴学方面,互相砥励。“由是,遐尔知名,道光中,黔中言学者,人以郑、莫两名并称。”
十六、会试落第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友芝在京参加恩科春试不中。落第归来后,父不在意,鼓励他应潜心治学,方成大器。
十七、两次进京
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珍、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春试,由于不愿奔走钻营,而双双落榜,通过这场考试,增加了他们对科举制度不满。
十八、编著生涯
回到遵义后,适逢贵州巡抚倡议各府州修志。遵义知府平翰久慕郑、莫之名,特聘请两人共同主编《遵义府志》。由此友芝才过了几年既繁忙,又安定的采访编纂生涯。
十九、禹门题壁
1839年秋,友芝,郑珍等人采访资料时到遵义沙滩禹门寺内小坐,受到寺僧的热情招待,应邀在崖壁上作书。友芝写的是隶书,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难以释怀灬”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中文名
莫友芝
别    名
紫泉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布依族
出生地
贵州省独山县
出生日期
1811年
逝世日期
1871年
职    业
翰林院庶吉士
主要成就
嘉庆四年(1799)进士
代表作品
《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
成    就
西南巨儒
子偲
郘亭、紫泉、眲叟
父    亲
莫与俦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