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刘熙载《寤崖子传》自述生平,《艺概》通论各种文体,《持志塾言》记述教学随笔

作者:刘熙载

 

刘熙载在《寤崖子传》中自述生平,治学与教学相辅相成,《清史稿·儒林传》评价其“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

光绪六年(1880年)夏,刘熙载因寒疾久不愈,思回兴化,由友人萧穆等护送经苏州回故里。
光绪七年二月乙末,刘熙载卒于故居古桐书屋,享年69岁。“诸生千里赴吊,诵其遗言不衰。光绪壬午,奉旨入《国史·儒林传》,有‘品学纯粹,以身为教’这褒。龙门诸弟子公建祠于松江郡城。郡守陈遹声就祠旁建融斋书院,以志不忘。”(《民国续修兴化县志·人物志》)
刘熙载在其晚年所撰的《寤崖子传》中,自述生平说:“仕皆师儒之位,自其为诸王师,为太学师,与夫在乡塾为童子师,客游为远方士子师,出处不同,而视之未尝不一也。”又说:“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其为学与教人,以迁善改过为归,而不斤斤为先儒争门户。”《清史稿·儒林传》品评他的一生说:“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自少至老,未尝作一妄语。表里浑然,夷险一节。”可以说,终其一生,表现了书生本色,儒者气象。《清史稿》、《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清代七百名人传》、《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等均有刘熙载传。
刘熙载毕生事业,主要在治学与教学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身兼学者与导师。他博学多能,治经,无汉、宋门户之见,不好考据,熟于周秦诸子书。“自六经、子、史外,凡天文、算术、字学、韵学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而尤以躬行为重。”(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在龙门书院讲学期间,整理教学随笔成《持志塾言》,总结治学必得成《艺概》、《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删订文稿诗作成《昨非集》,自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先后刊行,辛苦汇刻为《古桐书屋续刻三种》,于光绪十三年刊行。

 

刘熙载最著名的作品是《艺概》,被认为是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及论诗文、书法的《游艺约言》与教学随笔《持志塾言》

《艺概》是刘熙载最重要的著作。刘熙载在《艺概》中,通过“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艺概·叙》)的方法,分别论述了古典诗、词、曲、赋、散文,以及书法等的历史流变、创作理论和鉴赏方法,提出了不少启人心智的真知灼见。全书共六卷:《文概》,339条,论古代散文;《诗概》,285条,论先秦至宋代的诗歌;《赋概》,137条,论赋;《词曲概》,159条,论词曲;《书概》,246条,论书法;《经义概》,95条,论文章作法。国学大师李详认为此书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
《游艺约言》。“游艺”取义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全书166条,内容与《艺概》相类,以朴记形式,谈文论艺,主要论诗文、书法。
《持志塾言》是刘熙载的教学随笔。“持志”为其课徒书斋名,取《孟子·公孙丑上》“持其志,无暴其气”句意。“塾言”为其塾中讲贯,“有不及举古人之辞,但自言之,以取易明者,则随笔而存之,盖以便学者之复习也。”(《持志塾言·叙》)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有“立志”、“为学”、“穷理”、“存省”、“扩允”、“克治”、“力行”诸篇,下卷有“尽伦”、“立教”、“人品”、“才器”、“致用”、“济物”、“正物”、“处事”、“处境”、“处世”、“天地”、“心性”、“礼乐”诸篇,以“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为纲,格言式地阐示立志、为学、洁身修行以至立事处世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目标要求、方法途径。其所论述,既宗程、朱、兼取陆、王,一以慎独主敬为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别说好听话丿我会相信的”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刘熙载(1813年2月25日—1881年3月2日),清代文学家。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泰州市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他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

本    名
刘熙载
字    号
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
所处时代
清代
出生地
江苏兴化
出生时间
1813年
去世时间
1881年3月2日
主要作品
《艺概》
职    业
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