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熙载
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孤贫但好学,乡试中举,会试中进士,曾获咸丰皇帝嘉赏“性静情逸”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1814—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年自号寤崖子,也曾自字熙哉。
嘉庆十八年正月(1813年2月),刘熙载出生于兴化城内一个“世以耕读传家”的清寒知识分子家庭。刘熙载的父亲刘松龄,字鹤与,是一个地方上颇有声望的隐士,在刘熙载十岁时去世。数年后,刘熙载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刘熙载自幼孤贫,但有志于学。曾师从张秉衡、徐子霖、姚瑟馀,戎烛斋、解如森、查咸勤诸先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
道光二十四年春,刘熙载赴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以文章与书法均优,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五年月日九月,曾请假回兴化。大约于道光二十七年初返京,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三年(1853年),奉命值上书房,咸丰皇帝见其体气充溢,早晚无倦容,问其所养,刘熙载对以“闭门读书”。咸丰皇帝为嘉奖他,手书:“性静情逸”四大字赐之。在此期间,刘熙载与大学士倭仁以操尚相友重,论学则有异同。
刘熙载在禹城开馆授徒,后被起用,补国子监司业,督学广东,作四箴劝勉学子
咸丰六年年终,朝廷考察群吏,刘熙载名列一等,记名以道、府用。刘熙载不愿做地方官,约于咸丰七年请假到山东作客,在禹城开馆授徒为生。约于九年底回京,仍为翰林院编修。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犯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官吏多迁避,刘熙载独留。和议后,湖北巡抚胡林翼以“贞介绝俗,学冠时人”疏荐,同是延请刘熙载到湖北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
咸丰十一年春,刘熙载离京赴武昌,后因太平军西征,生员逃散而未果。返京途中,经河北,过太行,入山西,在汾河一带度过了一年多的漫游生涯。
同治即位后,清廷起用旧臣。同治二年(1863年),刘熙载两次接到催促返京命令,约于这年夏秋之际回到北京。
同治三年,补国子监司业。这年秋天,被任命为广东学政,补左春坊左中允。刘熙载经湖南抵广东,督学广东,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劝勉学子。“视广东学,一介不苟取。诸生试卷无善否,毕阅之。试毕,进诸生而训之,如家人父子。”(萧穆:《刘融斋中允别传》)在此期间,与广东学者陈澧相见讲学甚契。三年任期未满,于同治五年请长假,经江西回故里,从此脱离官场。
同治六年,刘熙载应敏斋聘请,主讲上海龙门书院,直至光绪六年(1880年),历时14年。“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每日必一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讲去其非而趋于是。丙夜,或周视斋舍,察诸生在否。”(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时人誉之为“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清儒学家·融斋学案》)刘熙载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时,著名学者俞樾主讲于杭州沾经精舍,两人过从甚密,齐名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