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孙晟
长孙晟征战突厥,收服都蓝可汗之弟都速,又将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
随后长孙晟率5万人(一作五千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它部落。从四月至此,前后归附者万余口,其中包括都蓝可汗之弟都速等。长孙晟将归附之人全部安置妥当,从此突厥归附。可以说长孙晟为分化瓦解突厥,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时安义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长孙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
长孙晟又上奏说:“染干部落归者既众,虽在长城之内,犹被雍闾抄略,往来辛苦,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任情放牧,免于抄略,人必自安”。此举得到隋文帝的同意。
十二月,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都兰可汗被杀的时间,《隋书·长孙晟列传》和《北史·长孙晟列传》均误记为开皇二十年,此处以《隋书·高祖纪》《北史·高祖纪》及《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中所记为准),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
长孙晟任受降使者,援助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文帝病崩炀帝即位,任日拜左领军将军
长孙晟乘机上奏说:“今王师临境,战数有功,贼内携离,其主被杀,乘此招诱,必并来降,请遣染干部下分头招慰”(《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同意,都兰部果然尽来归附。
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后,大为恐怖,遂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进犯隋边。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柱国史万岁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合击步迦可汗。文帝诏长孙晟为秦川行军总管,率突厥归附各部为前锋,随与晋王杨广出征。时步迦可汗正与杨广对峙不下,长孙晟由于熟悉突厥民俗风情,知其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便献计说:“突厥饮泉,易可行毒”。于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突厥人、畜饮水后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在惊道:“天雨恶水,其亡我乎”遂连夜遁逃。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千余人,俘百余口,六畜数千头。杨广大喜,遂引长孙晟入内帐,把酒言欢。时有突厥达官来降,坐在帐内,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杨广笑着说:“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此,一何壮哉!”凯旋回京后,授长孙晟上开府仪同三司,并再次还大利城,安抚新归附之众。
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今内蒙大青山)时,与史万岁一路隋军相遇,结果大败,慌忙引军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从沙漠东面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再次发兵协助启民可汗防守军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启民可汗大为感动,表示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
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晟上奏说:“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隋文帝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援助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
仁寿二年(602年)三月,军至黄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过黄河,袭扰已经归降隋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长孙晟与上大将军梁默奉杨素之命率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长孙晟又教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
仁寿三年(603年),有铁勒、思结、伏和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背离步迦可汗,降于启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溃不成军,西奔吐谷浑。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安置于碛口(今呼和浩特北),启民可汗于是尽得步迦可汗之众。随后多年,启民可汗与隋一直保持亲善。事毕,长孙晟回朝。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崩。因隋炀帝杨广与长孙晟有过旧交,加上要拉拢长孙晟,遂以长孙晟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即日拜左领军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