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刘炫任太学博士仅一年就被辞退了,因反对出兵高丽,而作《抚夷论》指陈利弊,后因战乱颠沛流离,孤身回到河间郡

作者:刘炫

 

刘炫修过国史,订过律历,升为太学博士却未到一年而被辞退
刘炫在他才华初露时,被地方官举荐到朝廷做事。修过国史,订过律历,兼于内史考订群言。他先后值班于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但却没有一官半职,以致于生活窘迫,家中交不起税赋。

地方官去催促,他才向内史令诉苦。内史令送他去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考察他,见他口说大话,不予信任,又经众人举荐,好容易得到一个“殿内将军”的职衔,又因“造假书案”而丢掉了,而且还背上了一个鄙俗的恶名。
造书骗赏,完全是穷困造成的,整天饿着肚子,还讲什么斯文道德?按《隋书·儒林传》记载,当时的巨儒在品行上多鄙俗。因为国家不重儒,没有俸禄,“此所以儒罕道人,学多鄙俗者也”。
刘炫丢了官差,回老家教书。后又被太子杨勇召至京师,要他去侍奉蜀王杨秀。刘炫拖延不愿从命,惹恼了蜀王,将其“枷送益州”。一介书生,披枷带锁,千里跋涉,其凄苦之状,可想而知。到了益州,蜀王安排他在帐内“持仗为门卫”,多么令人尴尬汗颜的差事?
后蜀王被废,刘炫授旅骑尉,与诸儒修《五礼》。又被命修律令,后升为太学博士。
在朝期间,刘炫提出过很多正确的建议,他认为事繁政弊,公文繁琐必然造成“老吏抱案死”的忙乱局面。主张简化办事程序。对外,他反对出兵高丽,作《抚夷论》指陈利弊。他有许多为政治国的主意是很高明的。但是,这人性格躁竞,自恃才高,目中无人,经常轻慢当局,上司不喜欢,同僚也忌妒。他讲古文《孝经》,“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说那书是他自己假造的。其实他所讲的《孝经》正是孔子传人藏之于鲁壁的真本,刘炫曾作《稽疑》一篇,欲兴坠起废,但是他造假书的前科,常被人提及,不能见容于世人,结果太学博士当了一年多,即被以品行卑下而辞退了。
一个战乱的牺牲品

刘炫反对出兵高丽,作《抚夷论》指陈利弊,后因战乱颠沛流离,孤身回到河间郡
其时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已经大乱,刘炫颠沛流离,孤身回到河间郡。城外战乱不已,他困顿城中,与在景城老家的妻子仅隔百里,但无法通音讯。
谷米越来越贵,教书换钱吧,已没有地方能放他那张讲桌了。刘炫郁郁寡欢,著文排遣胸中块垒。文章中感叹生不逢时,无法与前代通儒相比。晚境已近,顿生悲凉:“日迫桑榆,大命将近,故友飘零,门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亲故莫照其心,后人不见其迹,殆及余喘,薄言胸臆。……天违人愿,途不我与。世路未夷,学校尽废。道不备于当时,业不授于身后。衔恨泉壤,实在兹乎?”(见《隋书·刘炫传》)
当时,刘炫的许多门人已经参加了义军。他们体恤老师的困境,到河间郡城去把刘炫索要了出来。后来,起义军失败,刘炫孤苦无所依,踉踉跄跄奔回老家景城。景城的官员,知道刘炫“与贼相知”,怕受牵连,哪里敢接纳他?于是将城内紧闭。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已经是六十八岁老人的刘炫,腹中饥饿,衣履褴褛,在那冰冷的寒夜里,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满腹经纶的一代巨儒冻馁至极,惨死城下。
刘炫死后,门人们尊他为“宣德先生”。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沧州曾见“文儒先生刘炫碑”,是“学人为立”。乾隆《献县志》记载:“刘炫墓在献县东八十里景城南”。如今碑与墓都已杳无踪迹。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泪水、湮没了黑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刘炫简介

刘炫,隋经学家。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刘献之的三传弟子。开皇(581-600)中,奉敕修史。后与诸儒修定五礼,授旅骑尉。旋任太学博士。卒于隋末,门人谥为宣德先生。相信伪《尚书孔氏传》,并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所提出《春秋》规过之论,对后世影响大。所撰《尚书述义》诸书,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中文名
刘炫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日期
公元546年
逝世日期
公元613年
职    业
经学家
代表作品
《尚书述义》,《玉函山房辑佚书》
性    别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