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刘裕攻克江陵,诛杀刘毅亲信及残余势力,全国范围内减免税役,乘胜出击攻占了仇池,仇池俯首称臣

作者:刘裕

 

刘裕亲帅大军自建康讨伐刘毅,攻克江陵,诛杀刘毅亲信及残余势力,全国范围内减免税役
刘裕于义熙七年(411年)班师回到建康,受太尉、中书监职位。次年(412年)四月,朝廷以刘毅为荆州刺史。此时,刘毅还割据着豫州、江州,都督荆宁秦雍四州及司州之河东河南广平、扬州之义城四郡诸军事,雄兵一方,其弟刘藩同时还占据着兖州,势力范围包括长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区。

而刘毅自以能力不亚于刘裕,甚不服在刘裕以下,他表面上拥戴刘裕,内心却极度妒恨,刘裕虽每每以宽柔随顺他,但刘毅骄纵跋扈越加严重,多次阻扰刘裕推行政令和布置人事。并打算扩充自己势力,伺机打垮刘裕。他亦得朝中有名望人士归心交结,故此迁镇荆州时就将大部分豫州府属及江州的军队都带去荆州,到任后又重新调度荆州郡县首长,更以患病为由请堂弟刘藩去做他副手。刘裕知其有异心,于是假意答允其请求。但就乘刘藩自兖州治所广陵入朝时就指称他与谢混图谋不轨,便上书奏报朝廷将二人赐死。
接着刘裕就亲自率军自建康出发讨伐刘毅。刘裕命王弘、王镇恶、蒯恩等率兵进至豫章口,包抄江陵,切断刘毅其他部首的前来江陵的援兵之路,并在江津烧毁舟船而向前挺进。刘毅参军朱显之与刘裕前锋大将王镇恶相遇,率领所属一千人奔赴江陵保护刘毅。王镇恶等攻克江陵外城,刘毅固守内城,精锐士卒尚有数千人,两军一直战至太阳西斜。王镇恶将刘裕招抚城内士兵和百姓的书信送进城内以示众人,刘毅恼怒,不开启书信且将其书信焚烧。刘毅一边督促自己亲信的援军到来,一边督促士卒死战。众士卒知道刘裕已到,无不失去斗志。天色已暮,刘裕命王镇恶焚烧四周城门,齐力攻打,刘毅部众便纷纷逃散。刘毅从北门出城单骑而逃,在离江陵二十里处的牛牧寺自缢身亡。
刘裕随后率军攻克江陵,诛杀了刘毅亲信郗僧施,随后又逐步消灭了刘毅的残余势力,吞并豫州,江州。刘裕到江陵后,鉴于江州、荆州凋敝残破,法令残缺不全,百姓疲惫匮乏,为赋税劳役所困,难以为生。下令减免税役,并推广到全国,同时对未作军用的州郡县的屯田、池塘、边塞之税,一律免除。对于那些原来因战争需要被征发的奴隶也一律放还。

刘裕灭掉西蜀之后乘胜出击攻占了仇池,仇池俯首称臣
早在义熙元年(405年),仇池国氐王杨盛趁谯纵叛晋,蜀地大乱,汉中陷入无主空虚状态,借机发兵占据汉中,后遭后秦攻击,又以地请降后秦。
义熙三年(407年)四月,仇池趁后秦西面战事受挫,便又统兵占据了汉中。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征蜀时,就图谋收复汉中。当刘裕的西征大军攻占益州,灭掉西蜀政权后,便趁胜出击汉中反攻仇池守军,仇池一溃千里,被迫撤出汉中,献上降表,向刘裕称臣。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微笑德背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刘裕简介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属安徽萧县),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代晋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自幼家贫,于公元399年前参军起义,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谯纵、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西蜀、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林邑国全境归附。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定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使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后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肃清北狄,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当年刘裕就病逝。享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为武皇帝,葬初宁陵。

本    名
刘裕
别    称
刘下邳、寄奴
字    号
字德舆
所处时代
南朝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市)
出生时间
363年4月
去世时间
422年6月
主要成就
统一南方,北伐中原,改革弊政
年    号
永初
庙    号
高祖
谥    号
武皇帝
籍    贯
彭城县绥舆里(今属安徽萧县)
所属城市
江苏省-镇江市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