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召信臣
召信臣为人勤奋有谋略,鼓励百姓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平均分配水源,下令嫁去送终节俭。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因明经甲科而成为郎官,补授谷阳长。后被荐举为高第,升迁为上蔡长。他为官视民如子,所到之处都为民众称颂。后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但因病免职归田。以后起复征辟为谏大夫,调任南阳太守,为官仍如在上蔡时一样。
信臣为人勤勤恳恳又有主张,喜欢为民兴利,只想使民富裕。他常亲自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住在乡野亭舍之中,很少有安闲在家的时候。经他调查巡视郡中的水源,而开通沟渠,修建水闸堤堰一共有数十处,使灌溉面积年年增加,达到三万顷之多。老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家家积蓄有余。信臣又为民制订了先后用水的规定,刻在石头上立于田边,以防止争抢。他又禁止民间婚姻嫁娶和举办丧礼铺张浪费,务必要勤俭节约。府县官吏人家的子弟游手好闲,不把务农当作一回事的,他看见了就要加以训斥,严重者还治以不法之罪,以此显示出他的好恶。他治理的地方教化大行,郡中人家无不耕稼力田,外地百姓前往投奔,因而使户口倍增,但盗贼讼狱却大为减少。官吏百姓都敬重热爱他,称他为“召父”。荆州刺史上奏说信臣为百姓兴利,从而使郡县殷富,皇上便赐给他黄金四十斤。后迁调河南太守,其政绩在全国屡次排在第一,因而几次提升他的品秩并增加赏赐。
竟宁年间,他被征召为少府,位列九卿,曾上奏对上林苑等许多离宫别馆皇上很少巡幸的地方,不要再花费修缮,又奏请将乐府黄门中的倡优、杂戏以及官馆中的守卫、器物等减少一半以上。在太官的园圃里种着一些冬天出生的葱韭菜茹等,周围都用屋宇覆盖着,日夜都燃烧着微火,以提高气温使其生长。信臣认为这些都不是按季节生长的东西,对人有害,不应该对它如此侍奉供养,还有其他不适合的食物,他都上奏请予罢止,这样每年可节省数千万费用。信臣因年迈而卒于官任之内。
召信臣任职期间,喜好替百姓兴办有益的事,一心使百姓富足。
元始四年(4),平帝下诏为百官卿士中有益于民众者立祠,蜀郡便以文翁,九江便以“召父”响应诏书。年来该郡的二千石率领官佐属吏举行祀礼,带着供品到信臣坟上祭祀,同样南阳也为他立了祠。
召信臣以明经甲科(汉代考试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又举高第(考核优秀者称高第)迁上蔡长。他在任期间爱护人民,得到百姓称颂。升任零陵太守,因病归家。病愈后征为谏议大夫,又迁任南阳太守。他和在谷阳、上蔡时一样,一心为民。他工作勤奋,又很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他经常深入乡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出入田间,有时就在野外休息,难得有安居之时。他巡视郡中各处水泉,组织开挖渠道,兴建了几十处水门堤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后多达3万顷。百姓因之富足,户户有存粮。召信臣还大力提倡勤俭办理婚丧嫁娶,明禁铺张。对于有些游手好闲、不务农作的府县官员和富家子弟,则严加约束。使南阳郡社会风气极好,人人勤于农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纷纷回乡,户口倍增。而盗贼绝迹,讼案也几乎没有。郡中百姓对召信巨非常爱戴,称召信臣为“召父”。荆州刺史(当时南阳郡归属荆州刺史部)上报召信臣为民兴利,全郡殷富。朝廷赐金奖励,迁召信臣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阳市东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又多次升级受奖。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被征为少府,列九卿之一。多次上书,奏请裁减乐队、戏班等糜费之项,不再大修缮偏远宫馆。当时已经利用温室在冬天种植葱、韭等蔬菜,供宫中享用。召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也奏议裁撤。每年省钱数千万。后召信臣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