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汤
陈汤在作战方面很有经验,汉成帝很器重他
几年后,西域都护段会宗受到乌孙兵马的围攻,段会宗派人请求朝廷尽快发兵援救。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官讨论数日仍无结果。王凤就说:“陈汤很能谋划,熟悉外国情况,可以把他叫来问问。”汉成帝立即召见陈汤。陈汤早在攻击郅支时落下风湿病,两臂不能屈伸,因此入见汉成帝时,汉成帝先下诏不用行跪拜之礼,让他看段会宗写回来的紧急求救奏书。
陈汤推辞说:“将相九卿都是贤才,通晓事理,小臣衰弱多病,不足以来策谋大事。”汉成帝听出他话中有怨气,便说:“国家有急事,你就不要推让了。”陈汤说:“臣下认为这件事一定没有值得忧虑的地方。”汉成帝问他为什么这样说?陈汤回答:“一般情况下,五个胡兵相当于一个汉兵,因为他们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也不锋利。如今他们也学汉兵的制作技巧,有了较好的刀、箭,但仍然可以三比一来计算战斗力。现在围攻会宗的乌孙兵马不足以战胜会宗,因此陛下尽管放心。即使发兵去救,轻骑平均每天可走五十里,重骑平均才三十里,根本不是救急之兵。”陈汤知道乌孙之军皆乌合之众,不能持久进攻,因此他推算了日期后说:“现在那里的包围已经解除。不出五天,会有好消息的。”过了四天果然军书报回,说乌孙兵已解围而去。
大将军王凤通过这件事深感陈汤经验丰富,大有用处,于是奏请汉成帝启用陈汤,任他为从事中郎,军事上的大事都请他做出决断。陈汤严明法令,采纳众人的意见办事,颇有将帅风范。但他又经常接受人贿赂的金钱,终于因为此事而被罢黜。
陈汤曾为了一己私心,鼓动汉成帝将建新的墓陵,后来因为劳民伤财就停工了
当初,陈汤和将作大臣解万年友好。从汉元帝时候起,渭陵地区没有再迁徙人营造居民点。汉成帝就在这里初步建造陵墓,几年后,又喜欢上霸陵曲亭南面的地方,就重新再建。解万年和陈汤计议,认为:“武帝时候,工匠杨光以他的建造几次都让皇上感到满意,自己谋得将作大匠一职,还有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因建造了杜陵被赐给关内侯爵位,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被赐给中二千石的职位;现在初步建造陵墓并营建居民点,成就大功,我也应当受到重赏。子公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也生长在长安,不喜欢东方,应当请求迁居,可以得到赏赐的田宅,这样都有好处。”
陈汤心中认为这有利可图,就密奏汉成帝说:“初步建造的陵墓在京城地区,是最肥沃美丽的地方,可以建立一个县。天下百姓没有迁徙到各陵已三十多年了,关东的富人越来越多,占领了很多好田,驱使贫困的百姓,可以把他们迁到初步建造陵墓的地方,用来增强京城,削弱诸侯,又使中等人家以下的都能平均贫富。陈汤愿意和妻子儿女以及家属迁徙到初陵地区,为天下人带个头。”于是汉成帝就听从了他的计策,果然先营建昌陵地区居民点,然后迁徙内地郡县的国民。解万年自己提出三年可以完工,后来终于没有完成,群臣大多说在造里建邑不妥当。汉成帝就把此事交给有关官员讨论,都说:“昌陵的工程是把低地填高,积土成山,估计便房仍在平地上。运来的土中不能保护幽冥中的灵魂,土浅了外面就不牢固,白白地浪费数以万计的劳动力,甚至点着脂火在夜间工作,到东山去运土,将要同谷价一样贵了。工程进行了几年,天下人都受到了劳累,国家疲敝,国家库藏空虚,一直到老百姓,都愁苦不堪。旧陵是根据自然地形,依就本来的土地,所处地势高大宽敞,旁边又靠近祖先,以前又已经有了十年的营建,应该重新建造旧陵,不要迁徙百姓。”汉成帝就下诏令停止昌陵的工程,这件事记在。丞相、御史请求废除昌陵地区新建的住宅,奏议没有批下,有人就问陈汤: “住宅不拆,难道还要再进行迁徙吗?”陈汤说:“县官暂且听听群臣们所说的,到时还是要再迁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