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吴起的洞察力、分析力和渊博的学识令楚悼王折服,于是决定同意吴起变法

作者:楚悼王

 

吴起因把达宛治理得很好而得到楚悼王的赞赏
悼王心中也有一些疑惑:像吴起这样的奇才,魏国怎么会放他走呢?在接待吴起的宴会上,悼王便提出了这个问题:“将军为魏军建立了那么多功勋,魏国怎舍得将军?”吴起回答说:“不瞒大王,要还是魏文侯在世,对下臣很信任,我又怎么会舍得离开魏国。现在武侯继位,听信小臣谗言,使下臣无立足之地,这样我才来投奔大王。”


悼王喜形于色,说:“太好了,太好了,万分欢迎!”悼王口里说着,心里却在盘算,吴起这来到底是真还是假呢?本来很想马上就任命他为令尹,一来怕吴起不一定是真心,二来也怕众臣不服,他稍作思索就对吴起说:“听说你在魏国当过西河太守,把那里治理得很不错,现在我们宛这个地方的太守已年老该退休了,能否烦请你先到那个地方做个太守,做个榜样给其他各地看看呢?”吴起欣然答应了。悼王也的确希望他能做出个榜样来,这样,一方面可要其他各地效法;另一方面也就表明吴起对自己是忠心的,因此就可更加重用吴起来把楚国治理好。
吴起到达宛以后,因有治西河的经验,也就驾轻就熟,有的经验甚至还可以原封不动的照搬。吴起开始了他在宛地的改革,首先他整顿宛地的吏治,重用和提拔廉洁奉公的有能之士,裁汰庸碌无能之辈,打击贪官污吏。同时,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府库,使宛地粮饷充足。此外,还使农村和军队组织挂钩,使到了一定年龄的农民忙时务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到战时即可拉上前线打仗。通过吴起的治理,使宛地面貌一新,不仅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兵精粮足。与此同时,吴起作了许多社会调查,对楚国的许多情况,都有较深的了解。
楚悼王把吴起调回郢都,决定重用他
悼王为此十分高兴,从而也就更坚定了重用吴起的决心,于是把吴起调回郢都。悼王虚心地向吴起请教:“吴将军,你看楚国的主要弊端在哪里,为什么对外作战老吃败仗?”吴起说:“我看楚国的主要问题在大臣权势太大和封君太多。大臣的权势太大就不听您的指挥和调度,直接威胁到大王的权威和信誉,他们的权越大,老百姓也就越苦。封君太多,他们不只在各地作威作福,而且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被他们侵占,国家的赋税也就征收不上来,府库空虚,国家自然贫弱。”悼王说:“你说得太对了,我也深有此感。还有哪些问题,请你再说说。”吴起又说:“楚国有的是土地,列国中哪一国也没有楚国的土广,但楚国的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楚国所不足的是人民,然楚国也并不真是人口不足,关键是楚国的人口绝大多数都被大官僚、封君、贵族占住了,因此,国家要人,感到人力不够,要兵,感到兵源不足。而且,低下层人负担过重,难以养家活口,他们的生产所得全被盘剥而光,谁又愿多种土地和开垦荒地?”吴起通过他在宛地的实践,谈了楚国官场中许多腐败和不正之风以及军队中组织痪散和对士兵的虐待等许多问题。他和悼王谈了三天三夜,越谈越投机。悼王深为他的洞察力、分析力及渊博的学识所折服。最后,他向悼王提出:要想富国强兵,只有实行变法改革。悼王说:“我听你的,我把这件大事就交给你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无言以对”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楚悼王即熊疑(?—前381年) ,芈姓,熊氏,名疑(一作类),汉族,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声王之子。楚声王六年(前402年),在位仅6年的楚声王被“盗”所杀后,熊疑继承王位,为楚悼王。

中文名
熊疑
别    名
熊类
国    籍
中国(东周楚国)
民    族
华夏族
出生地
郢(今湖北荆州)
逝世日期
前381年
职    业
楚国国君
主要成就
任用吴起变法,富国强兵 
平百越,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在位时间
前401年—前381年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