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学启
李鸿章以乡情再三相请孙云锦劝说程学启转隶归淮军,曾国籓亲至码头送行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太平军显露出再次攻击上海的势头。在上海的江苏官绅一方面通过筹办“中外会防局”联合洋人武力保护上海;一方面派员前赴安庆,以“申包胥哭秦庭之态”向曾国藩“泣血乞师”。曾国藩初意以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占天京,以成“不世之首功”而不愿前往。曾国藩只好转商于学生李鸿章,李欣然答应,并着手组建淮军。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收编的安徽民练: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
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为加强计,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就有十营之多,尤以程学启部“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且士卒多为安徽人。程学启起初不愿转隶,以为曾氏兄弟是陷其军于上海偏隅死地,后李鸿章以乡情一再相请及孙云锦(程反正后,以师礼待孙云锦,并随孙云锦读战国策,以习策略)劝说,方才醒悟,料自身乃是皖人,不能见容于湘人为主的湘军。且又是反正之人,留于湘军中必受歧视。自谓:“吾辈皖人,于湘军终难自立。大丈夫当别成一队,岂可俯仰因人?”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初七,程学启率部自安庆登船先行东下。曾国籓亲至码头送行,拊其背勉之曰:“江南人誉张国梁不去口,汝好为之,亦一国梁也!”
程学启率部初至上海被轻视为“乞军”,积极备战陆续夺回南汇、川沙、奉贤等地,被加“勃勇巴图鲁”称号
程部至上海后,驻扎于上海县城大南门内。淮军初到上海之时,当地士绅只是一心指望英法联军和华尔的常胜军洋枪队抵御太平军,他们和洋人对于土里土气的淮军压根就看不起,目视为“丐军”。李鸿章言道:“军贵能战,吾等破敌必慑之!”程学启等部也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积极备战。四月十五日,奉正式出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之命,移师南汇县的周浦镇,会同自松江水路而来的英法联军、常胜军攻击驻扎在南桥镇的太平军阵地。程率部四月二十二日进至航头,与太平军发生遭遇战。太平军败退至新场,旋即退出南桥,程部趁势占领南桥。
之前,四月十六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统大军两路进攻嘉定、青浦。十九日大败知府李庆琛所部于太仓板桥。五月初一攻克嘉定,围困青浦。第二天,大败增援青浦的常胜军,乘胜进攻松江府城。李鸿章闻讯赶到新桥,令程学启率部出兵牵制进攻松江的太平军。五月六日,太平军又败英军,攻占广富林。七日进至漕河泾,与程学启部发生遭遇战,程学启突令以洋枪射击,太平军前锋猝不及防,被击退。程部小试牛刀后扎营于虹桥。十一日,攻破七宝太平军营垒,接着又败太平军于枫泾。太平军于松江无法取胜,遂撤围集中兵力转攻上海,直逼租界和县城。双方在新桥展开激战,太平军将士在听王陈炳文的指挥下“填濠拔桩,洋枪大炮并力死拼”,程学启也督兵抵御,枪炮砖石同时并施,程也亲燃劈山炮猛轰,趁太平军稍退之际,打开营门冲杀。双方却而复进,恶战半日,太平军才陆续退走。不久,由于天京战事紧急,李秀成率主力回援。程学启督率淮军各部陆续夺回南汇、川沙、奉贤等地。程学启以此功升为副将,并加“勃勇巴图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