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甘德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是极大的,他的岁星纪年法、《甘氏星经》等表明我国是最早研究天文的国家之一

作者:甘德

 

甘德的岁星纪年法在历法方面独树一帜,用摄提格称之
在历法方面,甘氏的岁星纪年法独树一帜,尤其是以12年为周期的冶、乱、丰、欠、水、旱等预报方法。甘氏岁星法的特点是不用太岁、太阴和岁阴名称,而用摄提格称之。
甘氏说的摄提格既是其岁星纪年中的第一年岁名,又是用以纪岁的一种标志物。在其岁星纪年中第一、二年用“摄提格”,第三年以后则皆用“摄提”。其摄提格之名大概是由于摄提转化而来。摄提格是星名,在大角星附近斗杓所指的延长线上。古人用它与斗杓配合以确定季节。“摄提格”的“格”,《史记·集解》说是“至”的意思,“言摄提格随月建至,故云也。”摄提格是太岁星。有人称甘德是中国天文学的先驱,的确如此。甘德的天文学贡献,与其他各家相比,在战国时代是最大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夫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最是著名,著有《甘石星经》,其星表示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我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很早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广泛的发展和进步。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畴人”系指世代相传的天文历算家。当时各诸国出于各自农业生产和星占等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记录和研究。据《晋书天文志》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摆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各国的这些掌握天文的官员,根据天象的变化对统治者提出解释)。”这种百家并立的情况对天象的观测以及行星恒星知识的提高,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诸家之中,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夫两家。他们属同一时期的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夫著《天文》八卷,后世又称为《甘氏星经》、《石氏星经》,合称《甘石星经》。
甘德勤于对天空中的恒星作长期细致的观测,他和石申夫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法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集团,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的星位图表,得到我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属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星宿在内)。由此可见甘德在全天恒星区划命名方面的工作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乾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成果后来大多散佚了。
在西方,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Hipparchus),约在(公元前190 ~ 前125年)公元前2世纪编制过星表,在他之前还有阿里斯提尔(Aristille)和提莫恰里斯(Timocharis)也编制过星表,但都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可见,甘德和石申夫的星表是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吢,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甘德简介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本    名
甘德
所处时代
战国时期(齐国或楚国)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公元前4世纪中期
主要作品
《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
主要成就
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