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卞和的和氏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及卞和的籍贯在历史上的争议

作者:卞和

 

卞和的和氏璧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
公元前283年,到了战国后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赵国假意说,愿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即源于此。并因此演义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千秋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在以后的1600多年间,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不垂涎于此宝。“和氏璧”被多次易主,每次都伴随着血腥的残杀。秦始皇得此璧后,曾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欲世代相传。但是,五代后的唐时,这种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


和氏璧失踪已千年有余,它究竟属何种宝玉,已成疑案。多年来,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此种宝玉极稀少,且色彩绚丽。二是此璧代表了皇权。但它既不能让封建帝王“受命于天”,也不能使封建社会“即寿永昌”,真正留给世人的是卞和求真务实的高贵精神及相玉鉴定的高超技艺. 卞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卞和逝去已两千余年,其美名与时翱翔,其伟业与时俱进。
卞和的籍贯在历史上备受争议
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至于这个荆山在哪里,全国共有四处,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但是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原因如下: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是“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国大面积开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风行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卞和简介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卞和的籍贯问题,因为《中国名胜词典》、《涂山荆山记所见》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怀远县不仅有荆山和卞和洞(当初发现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

中文名
卞和
别    名
和氏
国    籍
楚国
民    族
汉族(当时称华夏)
出生地
襄阳市南漳县
主要成就
卞和献璧、卞和泣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