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法善
叶法善精通音律而唐玄宗亦酷爱音律,叶法善的唐玄宗无比恩宠
松阳相沿传说,叶法善道教音乐,用自家原有的道乐和官方道乐相互替换,既保留了官方宫廷音乐的原貌,又融进传统乡土气息的道乐风格。如流传至今的《月宫调》与颇待论证的《霓裳羽衣曲》、《正凡》与《紫微送仙曲》等,其手法,既巧妙地避讳官方制度的麻烦,又使人们乐于接受和认可,使人百听不厌。这确实体现了叶法善的音乐才华和非凡的音乐创造智慧。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产生,至今还在松阳民间流传着一个典故。《鹿革事类》云:“八月望秋”,叶法善与唐明皇游月宫,聆听中天乐,问“曲名”,曰:“《紫云回》,”默记其声,归传之,名曰:《霓裳羽衣曲》,疑为同一支乐曲,只因避讳,故更名为《月宫调》而在民间流传。这一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讲述的是开元初年的中秋八月十五,皓月当空,唐明皇被叶法善携带着游月宫,玄宗在月宫聆听和欣赏了仙女演奏的《紫云曲》仙乐。美妙的仙乐深深陶醉了唐玄宗,他将听到的仙乐默记心中。归来后,玄宗亲自将乐谱写了出来,并取名为《霓裳羽衣曲》。该典故在《卯峰叶氏广远宗谱》、《唐叶真人传》中有记载,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凌蒙初编著的《拍案惊奇》中都有描述。叶法善带唐玄宗游月宫固然不可信,但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却有多方史册记载,可见基本上是一个事实。唐玄宗是一个“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的皇帝(《新唐书·孔乐》),其在道教音乐、法事音乐方面颇有成就。这些成就和他所具备的条件,都离不开他身边恩宠无比的恩师叶法善。叶“匡国辅主”高超的道法、渊博的学问,深受唐玄宗敬崇,所以玄宗创作与一个高深道法人物有关的《霓裳羽衣曲》来表达他们之间的亲密情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坊间流传的玄宗构思主题时的美妙幻想,也从中暗示叶法善的才华及在道乐史上的贡献。
叶法善所流传下来的道教音乐大致可分为:宫廷音乐、法师音乐、道场音乐
邱建平老师以卯山文化为背景,搜集了许多叶法善生平活动情况,查阅了有关资料,拜访叶氏后裔“居家”传承人及相关人士,走进了山乡村落的祭祀、道场等活动场所。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收集整理出100多首已在松阳流传了一千多年历史,没被人们引起关注、重视的道教音乐。这些在民间悄悄流传的道教音乐,曾被误为封建迷信,其曲目之多、内容之广、规律之有序,令邱建平大为赞叹。乐曲风格有展现神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煞驱邪的庄严曲调,有表现神抵达或功成喜乐之乐,有表现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旋律。具有上述功能的道教音乐,可分为:宫廷音乐,如《月宫调》、《正凡》、《八仙》、《望仙山》等数十首,主要流传在古市镇(传承人叶万芳、周文郁等人提供);法事音乐,如《三清调》、《行路曲》、《上路调》、《闹三通》等数十首,主要流传在古市、谢村乡、玉岩镇、枫坪乡、竹源乡(传承人:郑茂芝、吴法仲、叶关照等);道场音乐,如《东极宫》、《香供养》、《上香台》、《皈依》等数十首,主要流传在象溪镇、板桥乡、竹源乡等各乡村(传承人:郑仁法、谢根美、叶关美等人)。
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上叶法善道教音乐逐步被外传于异姓,如典型的道惠口村,自元朝叶法彬传入周姓,至今六十多代了,文革时代中断,至上世纪80年代才由周姓以过继方式传于郑姓。该区域在60年代前每年的小水卯时,都要举行纪念叶法善功德的活动,村民抬着他的塑像,游街串巷,演奏三清锣、三清调乐曲。道场活动更为壮观。丰富的乐曲,以念赞、独唱、帮唱等形式,气氛热闹非凡,像是一个宫廷音乐会。凡到过松阳的专家、学者,聆听到这样的音乐,都为之感叹,称“叶法善道教音乐,确非一般的乐曲!”“像月宫偷下来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