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五年级

关于爱的作文

《关于爱的作文》【第一篇】

  爱为何物?爱就是他人对你的关怀;别人善意的谎言是爱;别人对你的关怀是爱。爱在何处?爱无处不在:可以是在学校;可以在家中;可以在各种公共场合。

  学校中的爱,来自老师、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因早上没吃早饭而凉胃呕吐了,老师立刻打电话让校门外餐馆的婆婆送稀饭来;中午,同学抢着帮他打扫卫生;事后,那位同学告诉我,即便当时寒风凛凛,但是他依然感受到了温暖。而我心中也漾着一股自豪的清流,因为我为我存在在这样的集体中而骄傲!

  家中的爱,来自父母对自己的教诲。每当自己被父母数落到抬不起头时,各位一定都像我一样对父母十分憎恨和厌恶,而事后心情平静下来后,就感到十分愧疚和自责,但是又因为放不下面子而没有向父母道歉。

  公共场合中的爱,来自各种好人好事。当听到雅安发生地震时,我的心紧紧地被揪了一下,可又听到各地救援队赶来时,心中的大石头也放了下来;还有一次我去我婷姐姐家玩,路途中,上演了这惊险的一幕:我走在去婷姐姐家的24路公交车上,一位中年叔叔在给一位老大爷让了座以后,被一个小偷盯上了,当他把手伸入那位叔叔的口袋时,另一位叔叔便突然大吼一声:你要搞啥!小偷先愣了一下,随即掏出一把水果刀,水果刀越逼越近,突然,又一位叔叔猛地一踢,水果刀掉在了地上,小偷也被绑到了公安局。

  爱,是少有的,请大家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

四川成都新都区大丰二小五年级:钟雄心

《关于爱的作文》【第二篇】

  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历程,体验着生活的五彩斑斓。爱,就像一个跳动的音符,与我们一路同行。当我们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时,你可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享受不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热情。他们就是残疾人。

  残疾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些低贱的人。人们见到残疾人,不但不帮助他们,反而对他们指指点点,拿他们取乐。你可知道你一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对他们的心灵上,尊严上有多大的伤害吗?残疾人也是人啊!要不是种种原因,他们现在能这样?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用手摸到,他们是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的确是这样,残疾人虽然身体上出现了一点缺陷,但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有快乐。

  贝多芬出生贫寒,从小随父亲学音乐,8岁开始演奏,50岁耳朵失聪了,可他有伟大的理想,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他的努力,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成就对同时代及以后欧洲音乐艺术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张海迪5岁就瘫痪了。可她并没有放弃过活着,她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英语和世界语。她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年在她的鼓励下考取了大学。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生命之歌: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的富强,为人民的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这种种都说明残疾人并不比我们弱。

  只要有生命的存在,人生就有希望。让我们一起与爱同行吧!

五年级:苗起荣

《关于爱的作文》【第三篇】

  爱,是不能忘记的,更何况是那刻骨铭心的爱。记忆深处的爱,是一般风雨所不能抹去的。

  最宽容最广阔的爱,是父亲与母亲的爱。那温暖无比的爱,好似舒适的家,似温暖的怀抱,似安全的避风港。母爱似海,是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把你带入温暖的爱,是令人为之动容的爱,是人不能轻易离开的、舒适的爱。在母亲眼里,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是她的心肝宝贝。父爱如山,它不易让人觉察,但又是最深刻的爱。父亲一辈子含辛茹苦,他带来了三样东西,它们分别是安全、知识与道理。可能爸爸会很晚回家,但第二天,他会装作神采奕奕地放弃补觉的机会,仍送你去上学;可能爸爸喜欢抽烟,喜欢喝酒,但他会为了你,而改变他的嗜好。

  最温暖的爱,是友爱。你的朋友们会把你看得很重。受伤了,哪怕只有一些磨伤,甚至是根本没有破皮,但他会比天塌下来还紧张,急急忙忙地带你去医务室找校医,当校医给你消毒、擦药时,他会时刻问你疼吗,还会给你讲笑话逗你开心;早上请假了,下课后,他会围在你身边,问你怎么了,会问你没事吧,然后七嘴八舌的告诉你,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是令人温暖的爱。

  最令人感动的爱,是老师的爱。记得有一首诗中说过老师像一支粉笔,磨灭自己,写下却是知识与做人的道理。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甚至不怕学校规定,每天让我们多吃水果,多喝牛奶,早餐要吃好;每天教育我们上课认真,积极发言,作业记得按时交;当我们的荣誉丢失时,她会让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缺点她不是我们的妈妈,却像妈妈般,温暖又安全。

  这是令人感到温暖的爱,催人泪下的爱。

五年级:逆光流连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