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题记
我这人自幼喜爱阅读,在书房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最钟意的非《三国演义》莫属。
《三国演义》出自明末清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历史改编而成,同《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被列为四大名着,其中《红楼梦》文学地位最高,有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而鲁迅先生则表示: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浒。而正因为许多老百姓对这两本书的热衷,使得他们很容易将历史与文学混淆起来,而我由于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就爱屋及乌地去了解历史真相,结果发现其中许多地方较之历史有着很大的出入。
许多人一谈到三国便想到那位神乎其神的诸葛亮,可诸葛亮到底有那么神吗?
先说空城计,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军浩浩荡荡兵临城下,只有两千五百人马的诸葛亮急中生智,上演一出空城计。结果大家是知道的。司马懿因担心有埋伏而撤军了。这个故事罗贯中应在写得太精彩了,以致人们都忽略了故事的真实性。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就说了:诸葛亮当时屯兵阳平,司马懿驻兵宛城,若真按裴松之所言,那么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在忽悠人,若裴松之记载有误,我认为空城戏这出戏也是唱不下去的。大家推断一下,司马懿这个少有奇节,聪明多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的自幼聪明的军事天才如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在此我想了用一下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一?司马懿为何不派一组侦察兵进去一探虚实。二?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既然都能看到孔明的笑容可掬为何不派一组弓箭手来个万箭穿心,动摇西蜀之根本以绝后患。三?为何不围而不攻。围他个三天三夜。
再说赤壁,赤壁直至今日仍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裴松之的《江表传》为代表的曹操烧船自退。其中记载了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奇隆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二是以《吴书,周瑜传》和《资治通鉴》为代表的黄盖诈降,《吴书周瑜传》是这样记载的: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舰船,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乃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极曹公,期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名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引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放火,时风盛猛,悉廷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资治通鉴》与《吴书周瑜传》基本相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军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中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之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大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系船以次俱前,操军吏士皆出营主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放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兆船,延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众。看完了史书现在再看回《三国演义》: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洛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看到这使我想到香港早期的僵尸电影,摆个神坛便能呼风唤雨。若孔明真能像《三国演义》中所说那样,那为何在孔明的军旅生涯中败战仍还不占少数?为何只活了54岁,而不使自己延年益寿?又为何不早早带着刘备平定天下?所以说,孔明借东风这一说法明显是靠不住的,要借东风也是周瑜借,不然杜牧怎么会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火烧博望是有的,但火是刘备放的,据《资治通鉴》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谴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三国志。先主传》也有过相关记载:使拒夏候惇、于禁等人拒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草船借箭也是有的,不过借箭的是孙权,本意是为了嘲笑曹操,而不是借箭。只不过这件事后来也被罗贯中移花接木,成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上面这几个故事只是罗贯中神化诸葛亮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希望大家能自己也发掘。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在读完《三国演义》后感慨道: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胡适先生甚至将诸葛亮看作奸险刁诈的小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这么说诸葛亮的:奇谋为短,治戎为长,这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三国演义》却刻意将他神化,这也难怪诸葛亮的形象在许多文人眼中大打折扣。
《三国演义》不仅喜欢抬举人,还喜欢贬低人;不仅《三国演义》喜欢扭曲真相地褒贬人,其它许多作品也是如此;不仅书籍喜欢有意褒贬,许多其他的东西也是如此。这又是为何?
前些日子看过一部电影,一句台词令我至今难忘:世上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大家都处于一个黑白交接的灰色地带。一语道破天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更多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人。在这种缺少刺激的生活中,文学作品给了人们一个追求刺激的渠道。许多的文学作品里都会有意无意地去追求一些激烈的矛盾。矛盾愈是激烈,我们愈是觉得精彩,觉得爽。诸如唐僧与妖精、高俅与宋江,他们均被刻意塑造出善恶的鲜明对比以激化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会忽视善的恶,略掉恶的善,这样才能激化矛盾吸引读者去读。
余华的《活着》、鲁迅的《阿Q正传》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作者成功地激化了矛盾,将一个时代的不幸集中表现在一个人身上。
我们生活中愈是缺少什么,就愈是希望从文学作品中寻得什么。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缺少这种极端的刺激与矛盾,我们才会去文学作品中寻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孔明全知全能,庞统早死,司马懿撤军了吧。
高一:徐力帆
中国一个喜欢之最一的国家。
中国一个考试分文理的国家。
中国在教育方面成了之最成了一
时不择运,我就诞生在这个教育制度不完备的国家。不过我却因为在这样一个有很大上升空间的国家而感到激动,在我看来,见证一个事物成长的过程是最美好的享受(所以我喜欢孩子)
但是,文理这杆秤,明显失衡了。大多数人倾向于理科,理由是大学多,专业多,就业容易等但我却剑走偏锋,选择了文科。
NO!不行的,文科没前途的文科太孬了这样的话我听得太多了,但我仍保持本心,遮住耳朵,继续走我的文科路。
陈安之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在这过程里,许多人劝我:陈安之啊,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人!陈安之啊,成功是必须付出极大代价的!这些我都明白。过去,我认为成功者肯定具有强大的毅力和决心。现在却发现,成功者微不足道,反而是失败者的毅力和决心要来得更坚强因为他们可以忍受失败一辈子。这段文字曾经让我感到的几乎落泪,他的坚持,他的不懈,让他成为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每小时演讲费高达1万美金,并在26岁就成为亿万富翁。
也有很多人对我说国家领导人都学理的。听!多妙的一句话,多有力的打击,不知道有多少有意学文的兄弟拜倒在这句话下。
是的,没错,老江、小胡都是理工出身。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人无法忘却的,一百年后,也许没人记得老江、小胡。但有一个人的名字却一定深深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并且根深蒂固。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毛泽东一个数学不及格的一代伟人,一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文科生!
有人说理科生没有逻辑思维能力。那请问,一个没逻辑思维的人能写出《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吗?一个没逻辑思维的人能带领革命取得胜利吗?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是什么?这就是逻辑!
有人说理科生脑瓜反应快,不是我贬某些人,就我写文章骂他,他都看不出来呢!他都觉得我夸他呢!他都觉得他前途无量呢!
有人说学文的人没理性。请问什么是理性?丧失理性即是兽性,是人类的本性。但凡一个人都有失控的时候,这跟学文学理又有何干系呢?
有人说学文就是背,没啥技术含量。说这话的人一是没理性的理科生,要不就是连高中都没上过的人。文科高考卷,我让他开卷答,他都找不到地方呢!多可笑啊!
有人说文科生是一帮只会背唐诗宋词的书呆子,那我说理科生就是一群只会求平均速度的测速仪
其实,我没恶意的。不过,理科生把好的名声都争走了,那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文科生只能帮我文科争点气了!
声明:我真的不是针对理科,你看这字里行间的,全文我都没甩出来一个脏字这就是文明人,这就是文科人!
吉林通化通化县七中高一:王震
依旧的夜阑人静了,似乎万物都在沉睡,只有那些蛙鸣时不时递进我的耳畔,杂乱中带点音律。
此时此刻文字便是我的伴侣,在那久未邂逅的孤独中敲击出心灵的旋律。
青春的文字,是一枚青涩的酸果,书写着离愁别意的少女情怀,带着一种朦胧的爱恋。少女情怀总是诗,一首高宕曲折的青春诗曲。满满的,洋溢着青涩的澎湃。
处于其间,淡漠的伤感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只有从那文字中寻找到一种慰藉。人生好似是文字填补的一篇文章。人们常常只注重于正文,体味正文给予他们的欣悦和悲怆,很少有人在乎开头和结局,而那零零碎碎的文字拼凑,那不带一丝刻意修补的感怀人生,恰巧正是正文的精粹。
处于开头到正文之间的迷离,不变诉说的传情悲伤,只有将它镌刻进那漫漫古典的文字中,像领略到一个世纪那么久似的,写不尽的悲哀与离愁
岁月伴与我们的从未有过一刻逗留,文字却可以是我们值得一生挚意的贵友,它悄悄地,早已将你的满满愁绪探听的一览无余。浮躁的生活中,懂我们的只有文字啊。文字,也将陪伴我走过春夏秋冬
高一:张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