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梦
有一天,突然很想写诗,
便拿起笔在纸上描绘着;
又有一天,突然很想看诗,
便拿起从前的本子翻着;
还有一天啊,突然很想诵诗,
便爬到屋顶大声唱和着;
再有一天啊,突然很想发表诗,
我便爱上了诗。
我以为一直会是这样的......
但却突然有一天,
我不再为诗魂牵,
不再为诗梦萦,
不再为诗欢呼,
不再为诗哭泣,
不再为诗着迷,
不再为诗神游,
不再爱诗了......
我也不解,
我也迷惑,
我也彷徨,
我也试图呐喊,
我更努力改变,
我,想重新爱上诗,
可一直,
一直都未成功。
又是多年,
整理回忆之时,
我发现了记忆,
发现了曾经,
发现了诗,
我怀着好奇心打开那本
破旧,泛黄,夹杂着纸香的小本子,
缓缓,慢慢,轻轻,微微的读着。
那生疏却又熟悉的文字,
再一次敲打着我的心。
那本被抑制的、爱诗的种子,
此刻竟奇迹般的苏醒发芽,
结束了他的冬眠,
在我心底近乎发疯似的增长。
我又重拾当年那份热情,
做着当年的诗梦。
又是多年以后,我才明白,
正是爱,让我不爱;
正是不爱,让我爱。
高一:wsmzy
状物作文:诗人明月黄花(含点评 )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阅卷老师点评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古今往来,只要一谜上写诗就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故诗人无不是半仙之体,其眼光和趣味也显然与常人不同,对住房问题,他们的看法总有匪夷所思之处。
杜甫酸是个比较讲求实际的人。他住的显然是危房
:一到八月,秋风乍起,三重茅便席卷而去。难怪他愕然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屁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尽管是个名满天下的诗人,还没有得意忘形,知道自己首先是个寒士。他的愿望肯定是过分了,但不难理解。
李白则不同。谁都知道他是何许人,一端酒杯就仿佛吃了豹子胆,当然也不排除借酒装疯的可能,否则他怎敢叫贵妃研磨、太监脱靴?他曾说:我有一古宅,嵩高玉女峰,堪称豪情万丈,可惜不着边际,他自己也清楚,不过是说说而已。诗人也有脚踏实地的时候,《山中问答》里写道: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大心自闲。桃花流水索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要求似乎也不是太高,仅是强调环境的优美。
相比之下,王维就老实得多,他的《少年游》里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先锋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高楼在这首诗里应该不仅仅是道具,也一定是诗人所向往的处所。我不相信他只想在里面衔觞赋诗,不想在其中悠然高卧。
陶渊明虽说没有明确地表示希望住在何处,只要读过他的诗文,也就大致明白他心目中的栖身之所是什么样子。他为人低调,但如果以为他的愿望也就容易满足,便就大错特错了。他的淡薄是由于他仕途不顺,而仕途不顺则是由于他对自由和恬静的渴望。他先后做过幕僚、参军等职,皆因不堪吏职辞归。最耐人寻味的是他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仅仅因为顶头上司要来巡视,而他不愿束带见之,便挂冠而去当他的村夫野老,宁愿过种豆南山下,戴月禾锄归的清苦日子。他的住房问题应该说最难解决,为的是他虽不在乎三室、两厅,却讲究周边环境。他要求有山有水,还得有一片蔚为壮观的桃花林,而且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就踏破铁鞋无觅处了。其实陶渊明也未必真的有次奢望,我然他为何故弄玄虚仅安排一个武陵人去大饱眼福,而让无数的书呆子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