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
是时间教会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吗?
是历史告诉我们只能目送历史苍茫吗?
以至于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而忘了回望亲情。
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时,总要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总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车台阶的那一刻。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的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记得每天都要吃维生素片"这是我每次进校车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我有时甚至不懂事的认为母亲的话像机关枪,咻咻的扫来,而我像是落荒而逃。
我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一次回过头,看着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妈妈。母亲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毕业是另一件事的开始,生命也是这样,一个终点联系着另一个起点。或许母亲在嘱咐我的同时脑海里会想起外婆对她离开时的嘱咐,如同我身后的背影一样,母亲的身后也有一个背影。
外婆的突然离世,对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强忍着痛楚准备着外婆的葬礼,而父亲带过的一句话让母亲更加自责: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人在的时候不多孝顺一点。现在人没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吗?后来闲聊时,母亲常和我提及:年轻时和我一样,想要什么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后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买,现在你外婆走了,轮到我遇到你这个小祖宗。
我想母亲和外婆也是这样的,在母亲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对母亲如同母亲对我一样百般呵护,但也少不了母亲长大后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亲目送外婆离开。母亲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总自责说晚了些。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时,千万要记得及时回望,及时回应那束渴望的目光。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学会感恩的发现,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亲翻栏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有会发现一个如何艰辛付出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回望。则是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
骆家妮高一六
广东深圳罗湖区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骆家妮
在蓝点黯淡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
诸葛亮少时饱学,且才情肆恣,自恃才高八斗,性格张扬。他自二十七岁走出隆中辅佐刘备,五十四岁在五丈原病逝,恰好半生操劳。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效忠蜀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公忠体国的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广泛称颂。其实,他也并非完人。
其一,虑多决少。诸葛亮北伐,前后六次,五次进攻,一次防守。后以失败而告终,并非意外。因为战争是政治、经济、军力的综合较量,但又不能以强弱之势论成败。曹、孙、刘三方面最初都是以弱胜强、力挫群雄,力争得三分之势。诸葛亮北伐仍有一线的希望。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曹魏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叛魏应亮。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而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之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机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斯固悲哉!
其二,怀才而误人误己。诸葛亮误用马谡,迁就李平,就失知人之明和用人之明。魏延、杨仪不相能,诸葛亮未能调和。关羽骄恣,诸葛亮不能喻以大义;对于魏延,他不采用魏延的好计策,不让他参加行动,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其实魏延真的很有才能,而且对蜀国绝无异心,后来却被诸葛亮逼得反蜀。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更重要的是,他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在《出师表》中推荐的人才全都为追随他的荆土人士,大多为二流贤才,不能不说气度有些褊狭。对于人才缺乏的蜀国,此举更是雪上加霜。
再锋利的宝剑也会用钝,重剑往往无锋啊。
其三,文人价值的缺乏与错位。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文人——出生于名士之家,受到较好的人文熏陶,所以在乱世中并没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淡泊”、“宁静”,无论出山前后都没有称王称霸的志图。况且他还从水镜先生那里学得满腹经纶,对于天下的形势有了深刻的了解,所谓旁观者清。既然就这么回事,便可以坐看天下纷争,推演消长之势,做出一个“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
作为一个文人,诸葛亮的悟性是极高的。倘若他以这份悟性,去参悟天机,解读人伦,恐怕是可以与庄周同乐,共孔丘并圣,甚至为集大成者。然而他却偏要去学什么“经世改用”之学,可谓暴殄天物,舍本逐末。他偏要跑到刘备那里,将一番见识如此如此这番这番,去做了一个军师。他六次北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但他仍执著北伐,连年作战,劳师远征,消耗了国内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抱憾终生。这就证明了诸葛亮之才,“于治戒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而“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的此种行为都不符合他的文人理念,但他除此之外无路可走。他被“才”俘虏了,成为一个“才”的载体,而失去了文人自身。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拥有相当的才学,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有的人便把施展才华作为目的,渐渐失去自我,为才所误。
把与世无争诠释为逐鹿群雄,一开始就注定了以落尘为归宿;背弃了与的约定就注定了在硝烟和溅血中殒身;算尽了星辰,竟忘却了自己仍是误入尘世的沙弥。
马蹄已远去,而今只有这卧龙冢依然年轻。你,寂寞吗?你,后悔吗?
阳光从茂密的树叶间泻下,扬扬洒洒如星星般映在地上,在这些星星里,一点一滴全是同桌时酸甜苦辣的笔记,深深的镌刻在脑海中,不曾忘怀。
题记
静静的坐在你的身边,还会有多少这样的时间,我要迎着着窗外的光线,牢牢的记住你微笑的侧脸不知从何时起,迷恋上了光良的这首《右手边》,或许是为了寄托一种怀念吧。怀念同桌时候那个能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的男生。
在学校的九年苦读,不知道换了多少同桌,有些、早就淡忘了,有些、早已形同陌路,也有的、刚分开不久,记忆保留了那份鲜活。也许是因为临近毕业,和最后一位同桌的日子也分外留念,尽管只有3个月,却也值得细细回味。那些时光,仿佛拉开书橱最先看到却又不忍心一次品完的好书,放在心里,来回的温暖
上课的时候,你轻轻的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忘不了说一句老师来叫我啊,闭合的双眸上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哈,真可爱!
数学课上,你被叫起回答问题,我像往常一样,迅速的告诉你答案,一个又一个,完毕。我想:这家伙应该都会吧!坐下后,你说了一句让我吐血的话:哪个题啊?真明白什么叫无语了,佩服佩服。你还真是可以啊,这么相信我。
为了你的化学,给你带了我自己买的卷子,哪怕你要占用我宝贵的英语课,也毫无怨言的给你讲明白
厌烦过你,因为你对我的挤兑;感谢过你,因为你风趣的言语;钦佩过你,因为你那并没有多少知识武装却很聪明的大脑。
在一块的时候,也许我们吵过打过骂过,但彼此之间总会很快淡忘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毕竟3个月的同桌,真的不是盖的。对于那些你所说过的犀利的话语,我气过、烦过、哭过,可事后想起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就像他们说的能聚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以前不懂得珍惜,现在明白了,不知道还来不来的及。
回忆起之前的一幕幕,可笑亦可悲的经历,让人啼笑皆非吧。也许只是因为你,长得帅点、可爱点,讲话做事幽默点,脑子聪明点,才会这么备受瞩目吧!
人生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是过客,匆匆的,来不及好好相处。还想再回味在你身边的滋味时,你已然不在。不敢奢求你一直记着我,只希望我可以不忘记那些难忘的、琉璃般的岁月。
你要好好的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如果有一天,你飞的太倦,只要闭上眼,我的祝福都在你身边,不论你在哪儿、再过多少时光、都会潜伏在你生命里的每一天。如果有一天,我们会再见,时间会不会倒退一点,你还会不会怀念,那些叫做曾经的东西?
同桌,再一次认真的写下你的名字,一笔一划,全是温暖
桃花依旧笑春风,再见已无同桌时。
后记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寒亭一中高一:常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