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者,韧柔不折,节节而生。虽无遮天蔽日之势,却可苍绿群山。望云气幽深山谷,听烈风喧哗万竹,嗅清馨滑入肺腑。只觉天地万物,唯一竹得以集日月之华精。
余独爱竹致痴狂,怨生于世俗而竹不得近。一日,或卖微竹于市,察其精小,观其青翠,觉其可人。买之,捧入室,左右观之,甚是喜爱。及夜,仍不忘凝视。稍困,频回首而入室。少时,幽微之间,忽闻人语。余惊,起坐,细听之,察声由外来。披衣而起,蹑足于门,门隙而窥。但见一青衣女子迎月而立。乌发松垂于地。青衣缥缈,如拥光而衣,风过,衣袂翩翩,几欲起舞。女子明眸微闪,秀眉清馨,眉宇幽娴,笑靥倾城。起朱唇,露皓齿。咿呀轻唱。只觉其声如气,萦纡天地。决非尘世之音,疑为神调仙曲。忽闻室内有人呓语,余回头,见无异。又回首,却见外室寥寥无人,推门而出,但见一微竹,月华氤氲之下,幽幽擅动。
我想到了气节。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气节的民族。纵观古今,又多少仁人志士为追求它而甘愿舍身。我相信,他们是从骨子里一出来的一种精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历史的长河不会因为那一时的辉煌而止步不前,但我们华夏的子孙却会永远铭记那不朽的名字。我们不会忘记屈原双眼一闭,举身赴汨罗饿坚毅;不会忘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不会忘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
这里,我想说,不单单是古人,为气节而不屈,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刚强,更有鲁迅笔下真的猛士,为真理而奋斗。
我又想起了吉鸿昌身挂写有我是中国人的大纸板,走在外国大街上的那份自豪;想起了夏明翰写完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后从容就义的身影;想起了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大的救济粮的话语。
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强大的精神而感动时,我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在磕磕碰碰的历史道路上,一路走来并不曾衰亡?此时,我又香气了给予我们气节的竹。
竹,那郑燮笔下灵魂,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力量与感动?他直的那么干脆,那么淋漓尽致,不拖泥带水,不意犹未尽。是他,把华夏五千年的气节深深刻在我们骨子里,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是他,把一个民族的不屈指向九重天外,霸气十足,豪情万丈;是他,支撑着一个大起大落的民族,风雨兼程,始终不倒。在他的骨子里面,翻滚着来自黄河汹涌澎湃的鲜血,包裹着来自黄土高原厚实挺拔的脊梁,彰显着中国人无比的自信与高尚!在那里,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源泉.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带走了那些属于和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掷地有声般流淌。但它带不走又竹给予我们的民族气节。我们笑着向全世界高喊着,挺起我们的腰杆,把一个民族的尊严扛在肩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很讨厌竹子,特别是在我家左手边的竹子。
小时候我并没有其它多余的爱好,比较喜欢的就是在过年的时候看看小镇里大家庆祝时放的烟花。就因为这高高的竹子,我在过年时的这一个小小的愿望也终被挡在了一望无边的竹林下。
我曾要求父亲砍掉所有的竹子,耐何这个要求至今也没能实现。那时只好跑到远处的小山上去看。竹子的生命力也超乎我的想象,在这光凸凸全是沙子的小山上也长满了竹子,我只能从其间的一点缝隙看到远处的烟花,却也被一片小树林挡了大半。我知道那也是竹子。竹子无处不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每走几十米就能看到一片竹林。它的叶子细小而尖,树干也不似其它树木,而是真空的。它们长得几乎都一样高,偶尔有几根长得高些也会乖乖的垂下头,不与人争先。
我一直都讨厌竹子,直到那年夏天。那一年是我至出生以来最热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直照得人睁不开眼,空气燥热得就像加油站里的汽油,一点即燃。呆在屋里也只能稍稍缓解炎热。连续两个多月的火爆太阳让地里的庄稼几乎绝收。挺立了十多年的老树也变为了枯柴。我也在这两个多月里受尽煎熬。别人还说挺羡慕我们家。我却是不明所以,到后来我才知道我家的竹子帮我挡住了太阳,避免了阳光直射在我家的房顶。不然还只不定多热呢!虽然庄稼死了,老树枯了。就连长满竹子的厚土也干裂了好多口子。可是当大雨来临,竹子又以最快的速度变得生机昂然。
它总是那么坚强,无论严寒酷暑总是那么直直的挺立着,为人们遮风挡雨。它们又总是那么的团结,无论吹多大的风它们总是牢牢的抱在一起,一点也不肯松开。它们也总是那么的顽强,就算偶尔被风吹断几根,它们也不会死。等待第二年春天,又从土里钻出竹笋,继续它平凡的生涯。这就是竹子,简单而明了的两个字。
高三:田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