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一篇】
高三作文训练八 作文的标题、开头、结尾
高三作文训练八作文的标题、开头、结尾
知识例话
题目是作文的眼睛,也是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题好一半文”,一个醒目的题目自然是一篇作文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如何拟题呢?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一、平实地拟题
1、在话题之前或之后加词语做标题——最简便的拟题方法
例:《学会阅读》、《阅读的乐趣》
《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生命的内涵》、《点燃生命之火》
《拍卖诚信》、《找回诚信》(2001年)
《多一点宽容》、《爱需宽容》(2004年北京卷)
2、用中心做标题(议论文)
例:《在阅读中成长》、《阅读,叩开真知之门》
《生命在燃烧中成长》、《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心灵的颤动》、《心灵归属何方》(2002年)
《走出心灵中的感情误区》、《让理智战胜情感》(2003年)
《改变思维,找到快乐》、《遭遇挫折,超越痛苦》(2004年全国卷)
二、创造性地拟题
1、修辞法:可用比喻、拟人、对偶、顶真、设问……
例:《人生也是一张答卷》、《生命的出口》、《打开“第三只眼”》、《一花一世界》、《阳光很活泼》(2000年)
《与诚信同行》、《带着“诚信”上路》、《点一盏心灯》(2001年)
《倾听心灵的钟声》、《月若有情月长吟》、《心星点灯》(2002年)
《争渡!怎渡?》、《生命岂能被痛苦占据》、《浮生若茶》、《我的快乐妙方》(2004年全国卷)
2、借用或化用法:借它山之石,来包装润色自己的文章。巧妙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题目……
(1)借用法:原版引进,原汁原味
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2000年)
《感时花溅泪》、《公则生明》(2003年)
《阳光总在风雨后》(2004年全国卷ⅰ)、《独上高楼》(2004年重庆卷)、《追忆似水年华》(2004年湖南卷)
《掀起你的盖头来》(2005年江苏卷)
(2)化用法:旧瓶装新酒
例:《都是诚信惹的祸》、《诚信,爱你没商量》(2001年)
《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同一片天下同一颗心》、《勿为情所障目》(2003年)
《你快乐,我快乐》(2004年全国卷)
《“爱”在心口难开》(2004年广东卷)
《何处散发弄扁舟》(2005年上海卷)
3、故作玄虚法
例:《十减一等于几……》、《雪化了以后是什么?》(2000年)
《拍卖诚信》、《都是诚信惹的祸》、《诚信,爱你没商量》(2001年)
《拷问灵魂》、《心在刃上选择》(2002年)
《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哥,你是捡来的吗?》、《亲近=成功?》(2003年)
《黛玉,你为谁愁?》、《让快乐多一条腿》(2004年全国卷)
《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2004年重庆卷)
《八——十八——二十八》(2005年福建卷)
4、逆向拟题法
例:《近墨者未必黑》、《千里马也会失蹄》
《选择牢笼》(2002年)
5、并列组合法
例:《亲情与明理》、《瞬间与永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性和理性》、《感性认知文化》、《蓝色蛹金色蝴蝶》(2003年)
《情系心生境由心造》(2004年全国卷)
《词人酒徒钓客》(2004年福建卷)
《诗人明月黄花》(2004年重庆卷)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2005年湖北卷)
6、故事新编
例:《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2000年)
《〈小重山〉后的选择》、《赤兔之死》(2001年)
《孔雀东南飞》、《昭君的选择》、《东坡的选择》(2002年)
《宝钗鸣冤》、《孙悟空下岗记》(2003年)
《小马过河》、《新南华经》(2004年全国卷ⅲ)
《阿q续篇》、《东坡梦游记——人文精神确实的社会见闻》(2004年浙江卷)
7、表明文章所采用的独特体裁
例:《征稿启事》、《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招标简介》、《四幕剧》(2000年)
《报摘》《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给妈妈的一封信》(2001年)
《谏屈原书》、《一名律师的日记》、《“诚信”漂流记》(2002年)
《母亲的日记》、《普朗克的忏悔书》、《药品说明》、《一篇有关“非典型猜疑症”的论文》、《狼的辩护词》(2003年)
《留给子孙们的一封信》、《落叶流浪记》、《读〈前赤壁赋〉有感》(2004年全国卷)
一篇好的作文,仅有好的题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开头。那么,怎样的开头才算是“凤头”?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好的开头方法:
一、触景生情,引出回忆
事情发生时的某一情景往往会定格在你的脑海中,因此,在追忆往事之前,不妨运用“触景生情”法,先描述眼前与事件发生时那相同的一幕情景,这样既便于自然引起下文,又避免了开头的空洞说辞,并且因为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所以会给人生动形象之感。
例:凉风徐徐,把浑身充满倦意的我从睡梦中吹醒,望着周围黑黑的夜色,我又不由想起了那个在火车上的不眠之夜。/
二、运用对话,激发读者
不经过任何铺垫,一开头便展示人物对话,让读者马上进入你设置的语言情景之中。因其无任何心理准备,故会造成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从而激起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同时避免了开头的冗长和拖沓。
例:
“五十七号床,该输液了。”
“什么?又该输液了?”我疑惑地看看床边的护士。
“是的,你看,太阳都快落山了。”
我不由的望向窗外,残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空。我才想起,父亲有一天没来了。/
三、借助环境、心理等描写,感染读者
一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环境相联系,如:烈日下,黄昏后,风雨交加的夜晚等。首先点染环境,既可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又能够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
例:夜,静悄悄的,月儿已挂在中天。满天星斗又一次牵动了我的情思。/
如果事情实在刻骨铭心,那么你不妨从自己的强烈内心感受写起,这样也会刺激读者,使其“感同”而“身受”,从而达到乐于与你体验一番的目的。
例:蓝天上,一串五彩的气球渐飞渐远。我的心也随之飘向无际的远方。是选择驻足停留,还是随风飘荡?我又一次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
四、借助歌词故事、名言俗语,亮人眼目
歌词、故事本身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用得巧妙,不仅有助于中心的表达,而且能够增强文章韵味;而名言、俗语因其高度的凝练性、深刻性和大众化用在作文开头往往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示例:“天空不留下小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真的如此吗?望着窗外迷蒙的雨雾,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五、借助“蒙太奇”,挑战新思维
开头由类似电影镜头般的片段组合而成,这种经过剪辑的“镜头”,时间跨度大,人物形象突出,场面实感强,能极大地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和思维,且文章结构新奇,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趁早让他滚回家种地,哪有这么笨的娃,我可丢不起这个人。”在昏黄的油灯下,在一个男人粗暴的呵斥声中,一双笨拙的小手在纸上努力地写着“春眠不觉晓——”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是“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因此结尾也是不容忽视。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有时还得受“开头”的制约。结尾的方法也有很多:
一、自然结尾收束式。
例: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05年广东《芳香永存》)
二、总结全文点题式。
例:再回眸处,再侧视时,再凝神望,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征程中,我们奔跑着,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怀着独一无二的心情,追着太阳,追着浪潮,追着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灿烂处。
生如夏花般,开得无比绚丽。(05年湖南《生如夏花》)
三、抒情议论深化式。
例: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05年湖北《一双童鞋》)
四、巧设反问启迪式
例:这两位病人,一位是商界奇才,钮扣大王tmmp,一位是网坛高手rodoc。你说是“老眼光”不认真观察,还是他们的“规范”和“创新”过火了一点儿?(05年福建《两份病危通知单》)
五、委婉含蓄回味式
例: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刘长春《不见大雁》)
文无定法,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可以灵活多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话题演练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但很长时间封德彝都没有找到贤能的人,并且说:“不是没有尽心寻找有才能的人,而是社会上没有能力奇特的人。”唐太宗说:“君子使用人才如同人们使用器物一样,各取他们的长处。古代做到天下太平的帝王,没有一个是从别的朝代借用人才的。”唐太宗的话说明了一个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长处,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请以“看到别人的长处与看清自己的短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从用人的角度看,十全十美的完人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以及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同时见贤思齐,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二篇】
高三作文训练初探
高三作文训练初探
高三作文训练不同于高三、高三阶段的训练,高三、高三侧重培养写作习惯和熟悉各种文体的写作,高三则需要培养综合写作能力,培养应试作文的能力。前几年,高三作文训练一般以给材料写议论文为主,但是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高三作文训练敲响了警钟--不能再让材料议论文的写作模式禁锢学生的思想。习惯于模式作文指导的老师,习惯于模式写作的学生,如何在高三作文训练中改变原来的文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这里结合作文训练实际,对高三阶段作文指导做一些探讨。
(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
首先,高三作文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已经传递给我们作文指导的信息,即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上下功夫。未来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是毋庸置疑的,作文本身又是学生思想和认识水平的体现,如果作文训练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不能说不是作文教学的失误。只要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解决不好的教学难题。
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合理设置引发学生思考的材料,明确训练目标。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充当一个点火者,让学生自己去燃烧思想的火焰。既然是思维训练,就应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的问题。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然后才能在文字的天空飞翔。我曾经用一组几何图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材料是从直线、曲线、等腰三角形、梯形、不完整的圆中任意选择一个图形,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在学生讨论之前,我提示学生由图形到拟题的思维程序是:图形→象征意义→联想人事→确定观点→拟题。比如,由直线想到无尽的人生之路,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在人生路上留下足迹,拟题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有了思维样本,思路就打开了:有的把曲线想象成波峰浪谷,想到人生有辉煌也有失意,拟题为"平平淡淡才是真";有的把倒立的三角形想象成古代计时用的沙漏,拟题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有的把梯形想象成人生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角色,主张"扮演好生活的角色";有的把不完整的圆说成是人生的缺憾,想到古代四大美人虽有各自的缺憾,但并没有影响她们的美,拟题为"缺憾也是一种美";有个同学把所有的图形都考虑进去,认为每个图形都代表一种人生,认为人生有平凡、有波折、有辉煌、有缺憾,但只要充满信心,就能活出生活的色彩,拟题为"活出生活的色彩"。由此可见,通过思维训练,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刻认识,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文章的立意就不会流于俗套。而我们一直在向学生强调的中心思想问题也就得到了落实。
第二,高三作文训练应该尊重学生的创作主体意识,让他们写出真情实感
反思高考作文之所以出现新式八股文,是因为长期以来模式化训练湮没了真情实感的表达。有一本《新概念作文》非常受学生欢迎,里边的文章选材涉及父母离异、中学生早恋、文理选择、师生众相、成人感受等各个方面,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应该把高中生看成是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允许他们以他们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和人生,让他们的作文与文学创作接轨,变被动写作为主体创作,这样才能乐于写,写出真情实感。一个同学在他的习作《啊,语文》中写道:"以前,一提到语文,我就头痛,尤其怕作文。老师强调真实才能感人,我就写了《我是一个笨小孩》,写出我笨的苦恼,老师还把我的作文当了范文呢。"我认为高三阶段虽然要接触各种类型的作文材料,写各种体裁的文章,前提也离不开学生对真善美、假丑恶的真实感受。
第三,高三作文训练应该多一些不限体裁的材料作文训练,发挥学生的写作优势
1999年高考作文不限体裁,预示着今后对学生作文要求要侧重文学水平。高三学生经过几年的写作实践,一般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有的同学看问题深刻,胸怀古今,喜欢写议论文;有的同学阅历丰富,擅长描摹万象,编织故事,喜欢写记叙文;有的同学多愁善感,即物咏怀,即景生情,喜欢写散文。不限文体,才能让学生如鱼得水,发挥出应有的写作水平。
但是学生由文体明确的写作要求到文体不限,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突然失去了文体框框,往往不知所云。从我们模拟考试的作文来看,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说不清属于哪种体裁,只是把材料提供的意图简单扩展开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又回到了"立意"上来。学生由材料联想到种种人事物理,提炼出观点或中心思想,就可以一显文笔功夫了。我以"孔子论水"来指导一次不限体裁作文。孔子说"君子德行如水",就可以写一篇《水与德行》的议论文,主张君子当如水一样执著、无私、清明。古有众人皆醉而其独醒的屈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今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鲁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可以由水想到电影《上甘岭》,想到电视关于水的公益广告,想到漫画无人管的长流水,想到世界各地的洪灾,写成《水与生命》的散文,更可以以"水"为线索构思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对学生强调:不限体裁作文是更高层次的作文要求,不可以随意写,要认真考虑内容和形式。写记叙文就"像记叙文",恰当地运用顺序、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写议论文就"像议论文",具备议论文三要素,观点和材料统一,论证方法灵活;写散文就"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为了写好不限体裁作文,高三作文训练当然要以各种体裁的单项训练为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功",厚积为了薄发。
第四,创设限时作文环境,培养应试作文能力
高三作文训练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写出好文章。学生平时作文可以三五天写成,环境气氛适合自己的习惯。有的同学课堂上就写不出东西来,必须躲进书房开夜车。如果不改变这种写作习惯,即使这个学生平时文笔娴熟,也不一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高考作文一般需要一小时左右,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由立意到布局谋篇,形成文字,没有平时的强化性训练就难以适应。限时作文可以放在高三作文训练的后期进行,调动学生进入竞技状态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比如当堂写当堂读,当堂评当堂打分,按照高考作文分数给分。要注意纠正他们没想好就写、边写边涂抹、不打草稿不敢写等毛病。
(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
我曾让学生当堂(70分钟)完成一篇关于"网"的材料作文,学生有了前面所说的写作基本功,完成限时作文并不难。材料是: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网,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如蜘蛛网、人情网、因特网,请根据这则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几十名学生的作文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把他们的作文归为这样几类:人情网、关系网、法网、心灵网、教育网、生态网、因特网。体裁有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王占一同学在《网与结》中记叙了一位等待死神的老头儿因为一个流浪的小女孩而活了下来,同时也因为小女孩长大成人不再需要他而死去的故事。他写道:"尘世中的每个人,便是这网上的一个结,当其他的结不再需要他时,他的存在也就无足轻重了。人生是网,我是结,一个平凡不过的结,一个美丽无比的结。"顾盼同学针对一些人缺乏自信的现象,在《网店》中以记梦的形式,借梦中网店古怪老头儿的禅性话语,揭示了战胜自我的重要性。结尾写道:"我一下从梦中惊醒,想着古怪老头儿的一席话,茅塞顿开,这大概就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吧?心网是无形之网,网了人的自信,网走了人的成功。这心网宛若佛教中所说的心魔,使人无奋起之心,只有颓废之意。我将战胜心网,勇敢地走向成功之路。"写教育网的同学说:"古代科举考试是一张网,现在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一张网呢?救救网中挣扎的不堪重负的孩子们吧!"写生态网的同学说:"人类在为生存环境而忧虑,而动物们忧虑的何止是生存环境问题呢?"诸如此类,精彩之笔不胜枚举。可见,限时作文使学生思维更敏捷。
综上所述,高三作文训练应该本着创新思维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创作优势的原则和限时性原则进行,这样学生才能在大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关于高考满分的作文》【第三篇】
高三作文训练系列一(记叙文)
高三作文训练系列一(记叙文)
训练重点:增强文体意识,学会写规范的记叙文
训练过程:了解相关原理
近年高考作文的影响下,“话题作文”满天飞,似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于是乎,经众多备考专家的探究和倡导,“大散文”(实际上是“大杂文”)的写作形式成了考场上的流行色,议时政、论文化、侃人生、谈生存等,成了文章内容的“座上宾”,其余的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小人物、小事情、小感受很难表达心中的大道理、深思考;自然,“假”、“大”、“空”作为学生作文的典型现象成了中学作文教学中备受抨击的一大“症结”,相应地,传统的文体写作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也就成了作文教学的“真空”。试问,有多少老师在真诚倡导并实践着“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理念?有多少学生真正关注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点滴?有多少师生真正实践着记叙文的写作?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其实,无论考试作文怎么变,记叙文写作是关键;合格的表达首先从记叙开始。既然如此,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成功的记叙文又应具有哪些特质?
一要体现“记叙”性质。所谓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例如下文:
长在水底的眷念
那时,她和几个女生坐在草坪上,聊着家乡,眸子里满是眷念的神采。湖区夏日在她的描述下成了最美的风景,几个女生叽叽喳喳地说假期要随她去摘莲藕。就连在不远处看书的同班男生磊,也突然插话说他也想去。而她爽快地统统答应。
麻雀女生的承诺,似是刹那花开的美丽。
假期来临,女生们各自飞散,只有磊背着行囊,在她楼下痴痴地等。她下了楼,他鼓起勇气,迎上去道了声“嗨!”她礼貌地回了一声,却在他面前轻快地跳了起来,挥舞着红色旅游帽,眼神闪亮地冲着他身后大喊:“这边!”
磊转过头,看见了她的爱情。同班男生林在他身后。林比他高,比他帅气。磊看着她小鹿一样从他身边跳过去,眼神一点点黯淡。她和林牵了手回她的家乡,去看荷。
翌年仍是。她与林奔向快乐,而另一个男人陷入黑暗。
转眼又是来年。她在楼下的等待竟成空,去找林,却见林正挽着另一个女孩的手。女孩年轻的身体紧挨着林。她嗫嚅着问林去不去看荷?林却冷冷地低声说,那些残荷他已看厌,然后挽着女孩离去。落下她伤心哭泣,仿佛世界变成无底深渊。
“我可以陪你去看荷吗?”一个男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她擦了擦眼,看见磊期待的眼神,那样熟悉。
湖还是万顷清波,荷还是连天如碧,只是已错过素手采红莲的季节。她的假期,其实荷花已谢了,莲蓬也难觅。往年还会有快乐,今朝却唯余凄惨。
磊见她神情凄惨,突然跳到没腰的湖水里。她不明白他要做什么,那片残荷里既无芙蓉一瓣,也无莲蓬一朵。磊潜下水底,不久上岸,手里竟有一支白白、嫩嫩、胖胖的莲藕。
磊说,虽然荷花一年年开了又谢,莲藕却一直悄悄地长着。
那一刻,她灿然地笑了。因为她突然明白:属于她的那一份最美的眷恋,原来一直在水底悄悄地生长,并结成果实。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很美的青春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但完整,人物形象叙述简洁但又颇为鲜明,人与事和谐交织,记叙文的特质表现充分。
二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例如下文:
答卷
飞飞扬扬的雪飘了一夜,刺骨的寒风丝毫不给人们驻足的机会,折断的枯枝插进雪中咯吱咯吱作响。山沟里的早晨是如此的冷清、静寂。
村头的路口边开始有人影在晃动了——那是二憨在打扫大路的积雪了。这是全村唯一能够通汽车的路。记得十年前,二憨为了给母亲治病,就是偷了停在这条路上的一辆卡车上的铜线,才被送进那一个人住的阴森森的“大房子”里的;三年前,也正是从“大房子”出来,走在这条路上,二憨听到了母亲过世两年的噩耗,那时,光着头的他跪在了这条路上。
现在,二憨在村中无依无靠,只有每天守着路口,打扫打扫清洁,勉强在村中混口饭吃,可村里的人总看他不顺眼,见了他或是指指划划,或是“敬”而远之,尤其是村中一有什么不见了,就特别爱怀疑二憨,这让二憨实在是有口难言。
“唰——啪”,二憨把雪堆到路边,雪堆的样子看上去像是一个可爱的小孩,正在注视着这位手脸已冻得通红的小叔。天儿实在太冷了,路上好不容易过来两个人,憨慢慢地抬起头,朝那边喊了一声:“喂,村里有人进城吗?”那两人却不理会他,反而转身朝山上的小路径直摸去,隐约间,他仿佛看见两人扛了一件什么东西。二憨甚是惊异,这大冷的天,天又蒙蒙亮,谁会朝那雪岭里去?况且山里的野兽饿了一个冬天,正等着美餐送上口来呢!不行,要去帮帮他们,想到这里,二憨向山上追去。不想那二人见有人追来,竟越走越快,二憨感到事情不妙,加快了步伐……
终于追上了。
“你们干什么,走这么快,把这箱子抬到哪儿去?”
那两人没有说什么,却转过身向他扑了过来。二憨拼命反击。衣服撕裂声在雪中格外地清晰,二憨的鲜血在雪地上格外地殷红,他的呼吸在风中越来越微弱……
当二憨用最后一口气将箱子抱到村委会门口时,他看见眼前红色的人们,却没有谁来搀扶他,当他在雪地上已不能动弹的时候,二憨的一生就像这一片小小的雪花,在村里的天空飞了起来,在山沟里的天空飞了起来,飘落在路口的雪堆上,化成一个句号,圈在这一段路的末尾……
一条山路,演绎了主人公二憨的一生。在这条山路上,十年前的情形、今晨的经历都显得很简单,只需几句话就可叙述清楚;但读后并不觉得文章简单,相反倒是曲折有致,而且韵味十足,这与文中的环境和细节描写分不开。如果把这些背景性和细节性语句删去,结果会如何,读者不妨一试。
三要挖掘典型意义。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从这一角度讲,缺乏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是没有写作价值的,不宜进入行文中。
阅读下文,体会其典型意义:
妈妈的等待
(曾梦雅)
我回到家,母亲在剥豌豆。“考差了吧!”母亲叫我一起坐。“是啊,又考差了。”“来一起剥豌豆吧,你一碗,我一碗,看谁快!”
剥豆子是我幼时很爱玩的一个游戏,因为每次剥豆子母亲总是让我赢。“妈,算了吧,又不是六七岁的孩子了。”“怎么能说不是孩子呢?”“好,我知道在你眼里我永远是孩子,我玩就是了。”
我不经意地随便剥着,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和我剥豆子的情景。每次我总是用小手努力地剥着,却怎么也追不上母亲,母亲看着我便放慢了速度等我,就像百米赛跑时,母亲总是等候在终点线前等我跑过来然后让我跑过终点线自己再跑过去祝我跑了第一。母亲总是这样,等候着我穿衣,我吃饭,我放学。
而现在,突然发现母亲碗里的豆子还没有我的多。母亲老了,不再拥有令人骄傲的青春,除了这个一直让母亲等候的我,她什么都没剩下。我开始放慢速度,就像母亲等我一样,我决定让母亲赢一次,让母亲接受一次我的等待。
“哈哈!看来你要加油啊!还没有我这个老婆子剥得多。”“好啊,我一定要赶上你!”说这话的同时,我的动作更加迟缓了。可是,母亲也更加慢了,她分明是在刻意地等我!我终于明白,母亲不会赢我的,因为在她的心中,我永远是那个需要她等待去照顾的孩子。
最终,我选择了和母亲同时结束这个游戏。母亲笑了,我也笑了。母亲笑是因为我的胜利,我笑却是因为我完成了今生第一次的我的等候。
今生第一次等候,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于是,在那以后,我总是在出门前等候着母亲与我同行;吃饭时总是等候着母亲就座;等候母亲逛街,扶着母亲搀着母亲。我明白,在我和母亲的人生长跑路上,我永远偿还不完母亲,因为母亲给予我的等候实在太多太多,她用了她的一生来等候着我。
朋友,等候你的母亲吧!她们已没有太多时候让你来等候了。记住,给即将滑落的叶子以承诺和行动,不要让它们苦等了一个漫长的冬季。
很明显,作者借与母亲剥豆子比赛这一事,表达了母爱和回报母爱的主题。所叙之事来源生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文意突出而且典型,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贯穿全篇的始终。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
叙事常见的毛病有三种:一是虽有中心,却缺乏具体材料,空话连篇,不能使人感动;二是虽有材料却没有明确的中心,从头到尾一篇流水帐;三是有材料,也确定了中心,却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材料和中心不相适应。
其次,叙事要具体完整,叙述一件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进过和结果,让读者对所叙事件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写复杂的记叙文,要把很多人和事件写好,就得做到线索清楚,并能围绕一条主线把事件发展过程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叙事要具体、忌空洞、干巴巴。
以上只是我们写作典范记叙文的一般要点,记叙文的写作其实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只要求同学们能强化文体意识,学习写作规范的记叙文,希望以上的文字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
真题演练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的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