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第一次到女同学家吃饭,走进她家的大门,他才知道什么叫奢华,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乳白色的天花板,古铜色的墙壁,青蓝色的地毯……“啧啧,北京故宫也不过如此吧!”他在心里暗自赞叹。
上饭时,热情的主人给他盛来了满满一碗雪白的米饭,颗颗雪白的米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直往他的鼻孔里钻,他咽咽口水告诫自己,“千万别吃得太快,要文雅一点。”他几乎是数着米粒进口的。吃到还剩浅底的时候,他犯难了:“是吃得一粒不剩,还是故意留点底儿?”父亲送他上车时的叮咛又在耳边回响了:“娃儿,城里人一辈子也没碰过泥土,他们不知道种田的辛苦,不知道米粒的珍贵,你以后吃饭要故意留点底儿,别让人家把咱看扁了,以后吃完之后千万别再舔碗了。”其实,他早就养成舔碗的习惯了,每次吃饭时,父亲总要看着他把米粒吃得干干净净才让他离开。可现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净净还是留点底儿呢?他偷偷抬眼想从主人的碗里得到一点启示,却发现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看着他,碗筷也不知什么时候撤走了。他现在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正在舞台上表演吃饭的小丑―――以前父亲盯着他吃饭,心里是一怀的亲切,可是现在?他也说不出那种奇怪的感觉。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炎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浅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父亲如此愤怒过,接下的情形更让他终生难忘: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呀!”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
“是的,这是咱农家的血汗。”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那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血汗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米价怎么这么低。”主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
“农家的血汗不容亵渎。”他心里说着,将碗里的东西畅快地吞了下去。
(推荐老师 陈志高 覃国平)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人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或小或大,却都那样的神圣和虔诚。但也正因为这份高贵的希望,使人们在挫折降临时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不堪重负。
在挫折面前,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放大痛苦,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由此,我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河南女青年独居重庆,因为感情受到挫折就准备自杀。一个名叫“生命救助热线”的组织千方百计地救下了她。清醒后,女青年千恩万谢,并意识到自己当时太冲动了。
其实,这正是把挫折来临时的痛苦无限放大所造成的恶果啊。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那时太痛苦了”“那会儿我被气昏了头”“那时真是生不如
死啊!”……
凡此种种,无不提及“那时”。那时就真的那么可怕吗?挫折面前,难道我们只有选择“放大痛苦”这一条路吗?
瞧瞧历史吧!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隽永文章;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言壮语!莫要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一种前进的动力!
“那时”,那时的意义难道仅仅留下痛苦和悲伤?
“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却并无灰心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那时”,陶潜看不惯官场腐败,百官勾结,百姓遭殃,却决无低沉自伤的话语,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
“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却决无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
“那时”……
“那时”,我们的确不该把痛苦放大。聪明的人不会站在废墟上哭泣,让我们拥有那迎难而上的大智慧。
挫折作笔,
痛苦为墨,
在这一路长途上,
我们收获成功。
挫折面前。
我们高歌:
那时花开! (云南考生)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在构思立意和布局谋篇上都有独到之处的考场力作。作者紧紧抓住“那时”(即“挫折降临时”)人们的心态做文章。先针对惯常的心态和此后的醒悟展开分析,然后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正面事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条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智者会把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幸福的花永远为勇士而开。全文开口小,挖掘深,思维力度强,分析入情入理。
文章在布局上也颇多值得称道之处:开篇以泰戈尔的诗句点明主旨和中心,文中运用两个反问句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排比的方式简述典型事例,最后以一首小诗收束全文,将文意推向高潮,虎头豹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惠忠)
芝兰玉树,其皆出于庭乎?蓬蒿杂草,其皆植于外乎?不尽然也。亲之,则菽麦难辨,蓑草蓬花,皆以之为倾国之色;疏之,则沙金不分,芙蓉玉露,皆以之为凡尘泥淖,非独花草也,贤者亦如斯。昔楚王亲郑绣、靳尚而疏屈原,为其近于心而谄于行也。由是则燕雀乌鹊,巢于朝堂之上,露申辛夷,死于林薄之中,鲍臭日近而香兰日远,致国之殇,无怪也。蜀之刘禅,亲小人而远贤臣,朝专权于宦官,而君耽溺于酒色,是以孔明六出岐山而不利,姜维九伐中原而无功。
朝臣自危,皆欲远避,忠言日去而佞语日进。后邓艾以匹夫之力,而摧蜀二世之功业,无乃出于此乎?由是观之,则所亲之物,非尽力为香兰也;所疏之物,非尽力为臭鲍也。君子贵明辨好恶而决亲疏,知亲而近乎谀者,鲜为君子贤士,疏而近乎绝者,鲜为奸佞小人,故为之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信其真也。明其好,亲之。辨其恶,疏之。是以曹孟德不徇汉法之以人举士,而行唯才是举之为,乃致帐幕之下,贤者如云,俊采星驰,北破袁绍,东禽吕布,西伏马腾,南收刘综,三分天下,奄有其一,不可不谓明贤辨佞之功也。齐桓之治于天下,外有管仲、鲍叔修于朝政,内有易牙之辈献媚于前,然其明辨之,不以易牙之亲而疏管鲍之贤,其重管鲍而轻易牙,专心国事而疏于酒色,是以有饮马黄河,傲睨天下之霸业,而其亦不失为一代雄奇之主也。孔明有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盛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亲疏不同,而有国之兴衰之异,足以为后世之训也,然非独国事如此,君子欲修身立德,亦必先择善而从,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亲善近贤,则如蓬生麻中,不扶且直,若亲佞近谀,则如白沙在涅,其欲求不与之俱黑,则难矣。亲者之言,为己而谋者有之,构陷他人者亦有之,非皆为善言,而疏者之言,其辞多厉,其语多直,若欲求顺耳之言,难矣,然则苦口之良药,方有利于病,逆耳之忠言,方有利于行,此所以君子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好恶之别,不应以亲疏辨之,贤愚之勘,不应以近远而区之,君子贵明辨好恶而决亲疏,纳逆耳之忠言,后修身立德,则可矣。
评点:标题即紧扣话题要求,简明地揭示出文章主旨。首段用比喻起笔后,马上以亲与疏的对比贯通全篇:主要选用人所熟知且又颇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掌故作为论据,围绕主题,反复申论;然后提出富有见地的警示(“为己而谋”或“构陷他人”的那种“亲者之言”,“非皆为善言”),最后自然地回到题目上作结。应该说,是一篇紧贴题意,主旨鲜明,论证充分,结构完整的议论文。文章撷取史实,三言两语,概括甚简,除个别地方不甚精确(如邓艾是以镇西将军身份率兵拒蜀将姜给的,并非“匹夫”)以外,多有信度;引录经典(如《荀子》),熟练自如;又用浅近文言行文,笔致堪称老到(个别文句尚有毛病);这些,反映出这位考生平日阅读重视积累,写作用过功力。不过,要表达当今时代我们的思想感情,文言毕竟远远不及白话,且不易学到手;因此,现今中学生作文,尤其是参加高考,是不宜提倡文言写作的。(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颜 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