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望发新书的日子,有时从父母那儿得到几角钱,也会飞奔到校门口卖书的小地摊。那时,我只是喜欢那翻新书的感觉,我只是喜欢那散发着油墨味的清香。
因为心里念着那纯纯的香,于是便不自觉地拿起了书,当别的孩子用快乐的笑声、愉快的游戏装点自己的童年时,我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书,只有淡淡的书香。当然别的孩子被父母的说教时,我却从双亲欣慰的眼神里读出了自豪。这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也爱书,而认认真真地读书则是父母和我最欣悦的事。
书,渐渐的成了我一个不可缺的知己,当我被纷繁复杂的世事搞得找不着北的时候,冰心一句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就简单让我回到原始的单纯。顷刻间我的思想便单纯如婴;当我被各种烦恼所左右,悲观生气时,有过各种烦恼,才能体味各种幸福,池田大作好像是这样对我说的。我要幸福,所以我也不拒绝烦恼的光临。我知道生命到最后,其实总能成诗。于是,在快乐与烦恼的交替中,我走过看书的路,也留下一行自己的诗。
泱泱中华,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帝王更替。作为人类文明之酵母书,历经过始皇帝焚书的冲天大火,也历经过历代帝王争权夺位的流血;历经过外来民族铁蹄的残暴践踏,也历经过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罪行然而作为我华夏民族内在文明表现的书,却奇迹般躲过重重磨难,依然顽强地薪火相传,直到永远,永远书,像清冽的甘泉,滋润着我华夏的每寸热土;书,像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万万千千的炎黄子孙;书,像治病的良药,医治着人类蒙昧的心灵
能够走近各种高贵的灵魂,与他们坦言,能够跨越千百年的历史,倾听历史的声音,不醉又如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书与我的世界里,我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有时我是唐朝时的一棵柳,婀娜在古石桥畔;有时我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江南水乡的清波里;有时我是元时一名浪迹天涯的艺人,说唱着小镇的故事;甚至有时我是明时的一缕穿过长长弄堂的风,轻掠过屋檐下雨燕的翅膀;或者是清时无名小女子,每日清洗衣物于河畔有无边际的遐思作伴,有醉人的书香作伴,我常常忘记自己究竟是什么。
书香伴我,洒下一路梦幻,风光无限。
[名师推荐理由]
书香存在的天空远离尘俗,远离喧嚣,缕缕书香伴随着作者童年、少年直到将来那散发着淡淡油墨味的清香令作者如痴如狂,这种痴迷也带给了作者自豪和满足,伴着书香,作者遨游于中华古国;伴着梦幻,作者一路走来。书是社会的百科全书,历史轨迹的见证者,作者以平淡的手法写出了书在历史中的作用,社会中的作用,以至在人生中的作用。
在如今风云变幻、物欲横流的时代,霓虹灯的烁烁闪闪,缭乱了我们的双眼,也扰乱了我们年轻的心,人们似乎都在浮躁,整个社会似乎也在浮躁。在这种氛围中,小作者能够拥有一份读书的心境,且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得如痴如迷,实在难能可贵。
愿我们的人生,永远固守着这片飘溢着书香的天空;愿一本本的好书,牵引我们走向成熟,走向丰富,走向睿智,伴随我们走完漫长的人生之旅
一、2006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区)高考作文题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
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之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二、满分作文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着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着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着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着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着,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着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或睿语,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名师点评]
文章是一篇有关名人读书方法的介绍,有很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本文具有以下特色:一、立意深刻,选材精当。文章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中心,通过对各类名人读书方法的叙述,意在揭示我们需要这样的读书方法,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二、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本文虽然是对古今名人读书的一种介绍,但结构并不松散,文章始终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行文线索,使得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三、布局精巧,富有创意。文章的每一段(除了开头与结尾外)都有一个小标题,形式新颖;而且作者对每一段名人的读书都有一点感怀。
走进眼镜店,有色眼镜,琳琅满目:浓墨、墨绿、浅橙、深棕选一架?戴上浓墨,黑云压顶;佩上墨绿,置身莽林;架上浅橙,风扬沙尘;扣上深棕,满眼咖啡摘下来,哦,原来晴空万里,世界是这样本色。
走出眼镜店,我生出许多联想
想到了天雨墙坏的宋国人,他戴着蔚蓝色眼镜看儿子,看出了预见的智慧,因为那是家人,上阵还要父子兵呢!戴起蛇绿色眼镜看邻人,看出了狡诈和邪恶,因为那是外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呀!想到了道光皇帝罢黜林则徐,禁烟条陈再好,他毕竟是汉员,戴上青冷近视镜,可信不啊!琦善再庸碌无能,奸佞贪婪卖国,可终究是一家人,戴上粉红老花镜,不用他用谁?想到了日韩世界杯,全体韩国公民,包括总统金大钟,他们都怎么了?面对不公正的裁判带给韩国队的胜利,起立欢呼,民族情结也可以异化成有色眼镜吗?
在这里,我只想讲一个突然想起的小故事
学校那会儿,三好生由同学们选。记得高三时,班里有个女孩羞怯拘板,又倔头倔脑,没有什么朋友,更不会亲合老师。同学偶尔提到她,总叫老蔫儿。谁也没想到,这老蔫儿期末居然考了个第一。选三好时,老师先把一贯名声显赫的红人儿的名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中央,再由同学提其他候选人。考了第一的老蔫儿似乎被人遗忘了,直到提名快完时,才有同学提她,她的名字极不起眼地缩在黑板的一角儿。举手选举时,她又被遗忘了,同学们争着选自己的知交好友。当老师一个个擦去落选的人名时,才在角落发现了她。通过厚重的眼镜片,老师斜睨着不屑的眼神问:哦,这还有一位呢,谁同意?引出全班一阵哄笑。无意中,我瞥见老蔫儿,她缩在教室的角落,两眼失神地大张着,注满了惶惑。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我感到了我们的残忍了,虽然还不明了这残忍究竟是什么。
大了,我才明白那眼神中包含的是自身价值被否认的痛苦。我们在老师有意疏远的指挥棒下,残忍地否定了一个同学的价值;把一个孤言寡合的同学狠狠推向自卑的悬崖!那时,我们虽然年幼,但以亲疏断优劣的意识却早已潜移默化,扎根心田。我们小小年龄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亲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如果谁不够朋友竟能出类拔萃,便要诧异、否定、嘲笑、排斥!长此以往,长大成人,有色眼镜摘下就难了。
这有色眼镜实际是变色眼镜:透过这付眼镜看亲朋好友,粉面桃花、出水芙蓉、梨花带雨、梅枝独俏;透过这付眼镜看路人疏客,败柳残絮、枯藤老树、流水落花、地衣红皱。
小事如此,大事亦然!
摘下有色眼镜吧,那将消缩你审视美、享受美的视野;抛掉有色眼镜吧,你会发现美景和亲情遍及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