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里召开会议,讨论重修长江大桥一事,市委常委最后将这个项目的决策权交给了吴市长。
本市的人都知道,这座大桥年久失修,已经出过数次事故,所以人们都盼着能早日修一座放心桥。按说,吴市长手中握着这么大一个项目,那些建筑公司该纷纷上门才对呀,可这几天并不见
有多少人去吴市长家呀!原来吴市长的儿子吴天也有一个建筑公司,大伙都想,这肥水岂能流入外人田,送礼也是白送。
吴市长这几天表面上不露声色,可在内心深处,却是十分焦急,他知道儿子的公司挑不起这个重担,可别的公司不敢毛遂自荐,自己又不了解他们的情况,真是十分为难。
这天晚上,吴市长正在家里看报,突然有客来访,吴市长认得这个人是天龙建筑公司的总经理,他客气地与吴市长寒暄了一阵,然后直陈自己的来意,希望自己能承建长江大桥这个项目。吴市长陷入了沉思,他对这个天龙公司还是了解的,他们曾经承建了市里的好几个大型工程项目,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那个总经理这时从皮包里掏出一个纸包,就悄悄地走了。吴市长从沉思中回来,瞥见了桌上的纸包,打开一看,不禁心头一颤,那一夜,吴市长房里的灯一夜不曾熄……
经过投标大会,天龙公司果然揽到了这个项目,他们也没有让全市人民失望,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任务。
在为大桥落成剪彩的那一天,吴市长和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在主要领导发表完热情洋溢的讲话后,吴市长走到麦克风前,说道:“今天,大桥竣工了。这是天龙公司努力的结果,我之所以把项目交给天龙,因为他们送给了我一份厚礼呀!“吴市长说完,拿出一个纸包,里面是一叠照片,都是长江大桥以前发生事故时的照片,一张张惨不忍睹。在场的领导无不动容。吴市长的儿子吴天,以前老埋怨爸爸,现在,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苦心,一片赤诚之心。
“现在,请吴市长为大桥揭碑!”吴市长健步走来,奋力一挥,大红幕飘下,“希望长江大桥”六个字迎着太阳闪闪发光……
点评:本文是一篇小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悬念巧妙。
吴市长掌握项目决策权,但无建筑公司上门――为什么?一个波折,一个悬念。
吴市长的儿子有一家建筑公司!――看似一波已平,悬念已解,实则一波又起,悬念又生――吴市长何去何从?
吴市长不露声色,但内心焦急:儿子不堪重任,他人不敢自荐――情节趋于平缓,继续向前发展。
天龙公司总经理夜访吴市长,并送来一纸包。――纸包里装的是什么?平地起了波澜,悬念越来越悬。
天龙中标――意料之中。但神秘的纸包仍然让人牵肠挂肚。
吴市长揭开谜底――纸包里装的是一叠以前长江大桥发生事故的惨不忍睹的照片!
意料之外!情节达到高潮。
短短的篇幅,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而且悬念丛生,让人欲罢不能,实属不易。
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精彩。如“那个总经理这时从皮包里掏出一个纸包……一夜不曾熄……”一段文字,语言精练,表现力强,显示了作者周密的构思和语言的严谨。
以上文章由河南高考语文阅卷评价组成员、郑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魏新磊推荐并点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有人认为这样就是死板,由于偏爱后一个圆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一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墨镜,摆出一脸的“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回到了“圆”的圆形,达成了共性。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采。其实社会大舞台上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要穷根究底,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还有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么?不正是有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个多元丰富的社会大舞台的吗?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潜能,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像第二幅图那样,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然而,单单主张“个性张扬”是不够的。个性的张扬又必须受“圆”这个道德与法律的制约。就像高中规定我们女生不能留长发,这其实是对张扬个性的抑制。但试想一下,眼前一片红发、金发,甚至绿发,发型各异,那还叫什么校园啊。学校之所以制止,是因为这样“个性的张扬”是不符合“高中生的个性”的。所以,个性还必须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而这便要受到“圆”这个规矩的限制了。当然,“圆”的制约还应当合情合理,赋予“人性”;有关“圆”的规定还应根据时代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个性的张扬才得以理解,得以支持。只有这样,社会大舞台才得以发光,丰富多彩,升起的星星才得以与日月同辉!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就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
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萧丞相!”是的,萧丞相――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入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贫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的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那晚,他会心的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的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未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老到。
先说构思和结构。本文取材于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韩信因为与萧何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最终没能识破吕后设下的“陷阱”,一去不回,留下千古遗憾。可谓扣题严密,浑然天成。旧题材翻出新意味,而且自然天成,显示出作者目光的敏锐和独到。文章结构的严谨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文章开篇便直写面对吕后邀请韩信的迟疑,使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萧丞相也将出席”,实在是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这句话既写出了吕后等人的奸诈,也巧妙地使文章过渡到韩信对往事尤其是对萧何与自己之间深厚情谊的追忆,也正是插叙的这段追忆最终打消了韩信的顾虑,使韩信走向未央宫,走向不归路。
再说语言。说本文语言老到,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同样从细微的地方来分析。文中对“使者”的描写有三处:
“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使者在静观其变。
“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使者一直在观察韩信,“轻轻”说出的一句话,却有无限的分量,无限的奸诈。
“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暗示结局。
以上三处描写处处精妙,语言精练到位,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文章结构严谨,真可谓滴水不漏。
文中的那炷香,同样是神来之笔。我们似乎看到韩信在烟雾缭绕中的徘徊迟疑,也似乎领略到韩信的心中实际也烟雾缭绕,这一特写镜头的闪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流逝,气氛压抑,令人窒息。如果作者能在韩信上马车前后加入“烟消香尽”的描写,会更精彩,更严谨。
文章结尾句含蓄蕴藉,回味无穷,不再赘述。
以上文章由河南语文高考语文阅卷评价组成员、郑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魏新磊推荐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