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试卷,看到作文题――“杂”,不觉有些想笑,还真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哪,复杂、紧张却又有些兴奋,不安但带着期盼,怎一个“杂”字了得!(见笑了)于是,我静下心来,闭眼冥想从头说“杂”。
有些吃力地,翻开历史那沉重的书页,不时会看到“杂”的踪影。先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九州,而后,秦始皇结束了这一混杂的场面,统一了天下;再后来三国鼎立,均分天下,之后被魏晋取代;然后是南北朝的混战由唐结束;接着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被北宋终结,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由杂乱到统一的循环,仿佛这是个亘古不变的定理。而历史,在这不停转动的巨轮中,悄然已走过了漫漫千百年。
“杂”对我们的影响却远不止历史,若有幸游一游大江南北,看一看各地的民风民俗民习民居,你便会知道“杂”字的影响力是多么非凡。就拿各地民居而言,徽州是盐商麋居之地,所以那里的建筑“曲折如才子笔”,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鳞次栉比的兽形斗拱,还有高昂的墙头和参差的造型,无不透露一股“贾而好儒”的气氛;如果是去福建,闽南客家的建筑会给人以坚如磐石、团团圆圆的审美感;若是来江南的园林,在幽幽曲径,翼然亭阁之中,你不禁吟哦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而要是你登上了巍峨壮美的长城,感受到的却是荡尽羁尘、豁然开朗的气势。仅是一个中国,建筑的风格就是如此迥异,气象万千。但就是这看似杂乱无章、毫不相关的构建风格,却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之林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于是我们从中看出了建筑艺术的开朗,将“杂”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艺术的包含性可见一斑。
我竟发现,这大千世界多的是杂乱却条理分明,不只从人文领域来看,在城市精神中“杂”也体现得如此清晰。从我身处的这座可爱的城市看,传统与洋派、时尚与怀旧,世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落脚点。也正是因为有了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包并的大气胸襟,上海杂而不乱,有条不紊,反倒散发出一股混合的迷人,让人为之陶醉。
还想苍茫中原大地,56个民族杂居在一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女。
还想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它们同被称为中华文化。
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处,所有的“杂”融合到了一起,不分疆界,包含于这神奇的宇宙。
倒是真符合这样的一个标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提倡“杂”,因为若是没有“杂”,也就不会有“大同”。由杂到同,这是我的一点感悟。
(本文得分为69分)
简评:本文的优点,主要是站得较高,看得也远。为了论述大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以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理想的正确,作者从中国历史谈到宇宙时空,从传统文化讲到时代精神,行文颇有一点大开大合的气势,立意却又是首尾一贯的,因而也就有了形散神聚的好处。
广东高考评卷已经结束,经过成绩复查后,考生明天将可以查到自己的高考成绩。昨日,部分考生优秀满分作文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本报第一时间将部分作文公布,并请专家进行点评。
记者 秦晖 通讯员 廖翊华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的反思,不停的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简评】
本文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审题准确,入题快捷。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能针对现实,颇有时代气息。论据鲜活,材料典型,总分结构,条理清晰;正反对比,论证充分;灵活引用,恰到好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从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论述,虽然口子开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颖、恰当、充实,并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颇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分析中肯,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全文展现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较厚的语文功底,虽然文章中有个别句子在表达上还不是很恰当,但瑕不掩瑜。(点评教师曾思彬)
浩浩历史长河,多少英雄豪杰,金龙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多少帝王将相,稳坐龙椅,挥指江山社稷。有的人挥剑沙场,战功赫赫,却只能屈居人臣,甚至身陷囹圄;有的人垂拱而治,食言谏诫,广施良田,福仁惠于百姓,却能位及人王。
犹如棱角多变的星形与浑厚稳实的圆形,新颖多变的却面积小,规范稳定的空间却大,古今圣贤能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无非是星与圆的极端之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于是古人渐渐觉悟,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
汉世家族在其基业初定时便谨记历史的训诫,堂而皇之地“休养生息”,分封良田,轻役减赋。大汉天下物阜民丰,刘氏家族便稳坐高堂,但自身力量的弱小却也使刘邦忧心忡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正突显了他对怀柔政策下的忧患。“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后人欧阳修深中肯綮地揭示了这一自然之理。在这一圆滑的蜜罐中或许正孕育着种种危机,只要凿开这道弧线,沉溺于安详的汉氏子孙,是无力反抗也只能沦为他人刀俎下的鱼肉……
历史在我们的前方总会摆道岔口,虽然人性的弱点总让我们去追寻安逸的生活,让自己游弋于蜜罐中乐不思蜀,让自己圆滑地为人处世,无憾地“行走”。虽然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何等逍遥自在,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此轻逸无谓,但风华正茂的我宁愿如锋芒毕露的苏东坡饮酒赋诗,大放厥词,尽管早生华发却也乐得自在,深居高堂又几度罢黜,人生的酸甜苦辣一一尽染,如此才子方能让后人在其名言佳句中醒悟真谛。无独有偶的岳飞,以他“精忠报国”之志,将铁蹄踏遍敌穴,“靖康耻,犹未雪”,在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仍挥剑勇猛,果敢决然,虽惨死于小人之手,却也换来西子湖畔后人的景仰。
别让生活磨平了你的棱角,别让现实消融你的斗志,圆骨谨慎之辈只能获取片刻的安逸,让你的光芒更耀眼些,更夺人些。历史便会在你的脚下铺开。“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勇’者留其名。”(记者: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