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推荐老师:颜伏敏李仁剑项锦华)
点评:“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本是具有很强思辩性的话题,本文却对这一话题作了含蓄而形象的诠释:儿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对笛声的认识就是这样受着感情的支配!
文中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而静美的如诗的意境,又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
本文语言优美而形象,“路是月的痕”,月是路的魂,多么新奇而富有诗意的比喻!“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细节的白描与排比的辞格,刻画出“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性格特征,蕴含着浸渍乡村风味的浓浓亲情,不乏感人的力量。
综上所述,本文不失为文质兼美,耐人咀嚼的记叙散文,被评分满分作文应当之无愧。
(阅卷老师项锦华场内点评)
噫吁哦!君不见大鹏者曰九万里而难为,虽有浮云遮望眼,亦心无返念,唯一能字存胸中;君不见黄河者浩浩乎渐逝于东海,纵有峭壁为阻,奚暇顾之哉,唯一能字贯灵魂之中,可谓妙哉!壮哉!
我能,一句智语,一声振言,一次审视生命而得出的豪壮誓言,以我能为誓言创生命之大观,我能助英雄成万古之业。夫秦孝公以能字为任,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终至拱手取西河之外,创秦之大业;观汉武帝平定边境,壮心驰骋,开帝业之盛世,以能字为任,一代天子立于历史深处,为民族推动前进的旗帜。而江东一别姬,空留父老为之长叹的项王,终因放弃一能字,留给历史一个永恒的残败身影,虽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追随,又怎能抹平心中之无奈。
我能,推动历史之发展。观古人曾茹毛饮血,曾以薪求火,万物始于混沌,有态失而野俗,唯一能字,领古人登山而入海,开荒而捕兽,薪尽火传,传承下了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前进的浩哉壮志!我能,壮苍生之志,破荒谬,除暴乱,似陈胜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天下云集响应之不可逆之势态。古人云:事非不能也,为不为也!不为与我能者所差万里也!吾辈岂能抛却一能字而甘于浮沉于天地之中,了此余生?否也!我能!开创柳暗花明之境地。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何为其然也?唯一能字矣。君暂观鲁迅,中华近代之脊梁,三择其地,三改其志,于铁屋之中发出响彻民族灵魂的呐喊,万事非有不能也!中华红色军团于二万五千里中度峥嵘岁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创造的非只征程之火,更是一种信念与虔诚筑成的铁血之师,可谓壮哉!
叔本华曾说生活是一条由炽热的煤炭所铺成的环形道路,唯有心存能者,方忍其痛,怀其志,其途也坦,日也明。
人生如登山,你我皆为同路人,正所谓万物存于古,此生不再得。蜿蜒山路上刻满前人之步履,尽洒吾辈之壮心。
诗经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吾辈言:虽高山万顷,江河奔流,怀一'能'字,前行不止,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阅卷小记
这是一篇用文言文写成的高考作文,尽管文中有些句式还需进一步推敲,但整篇文章气势恢弘,卷舒自如:从秦孝公到汉武帝;从人类起源到陈胜到鲁迅到红军长征;从叔本华到《诗经》,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还能正反呼应,使行文变化起伏,引人入胜。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的咆哮时,在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业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绝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