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
古人说过“心如止水”。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简评]
拆解“好奇心”——好;奇;心!写法相当别致。这里边蕴含着一种认真求索、严谨向学的精神。但作者并不刻板、迂执,而是相当灵活,相当深刻,也相当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的饶有意趣,从而不流于浅薄俗套。这些解说,笔断而意不断,“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相当精警,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这一篇,是今年高考议论文的代表作。(张中原)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遭到推辞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竟还要求他把钱包送还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学校生不知“雷锋”为何人!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很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农大学生小李的爱心,更为那个高三的女生深深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中不少人回国报效的高尚。
西方有位哲人说:“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名师点评
此文紧紧围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论点,先从反面切入,指陈“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然后援引东西方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由反及正地进行论证,其间“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有感恩之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呼应前文,结构严谨。
综观全篇,现实性、针对性很强,材料丰富,表达严密,不少语句还富含哲理。由此不难看出,这位考生思想境界比较高,对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作文功底也非常扎实。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做一篇练习时读到的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位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在邀他共度圣诞节遭推辞之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震惊,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时,失主无感谢之词,竟要求他送还到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却也愤慨他在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现在有些中学校生不知“雷锋”何物!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暖昧的姿态时,我们应该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
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了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入。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明白了感激的力量,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用自己430元的稿费,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位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信,虽然这位女士已经快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却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农大小李的爱心,更受到那位高三的女生的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回国报效的高尚。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一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的准则,促使我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点评】:
目光犀利,思维深刻:使这篇文章充满了一种力量,一种气势,读来令人震撼。
文章的开头直指当前社会中道德水准下降的严峻事实,并以两个实例辅证说明。在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后,作者笔锋一转,响亮地提出:“我们应该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的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接下来,作者又以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士的故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将“感恩”的内涵具体充分地展现出来,使“施比受更有福”的中心鲜明突出,让读者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全文思路清晰,感情激昂,语言流畅。
后半部不如前半部那样有气势,可加以修改,使之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