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三个我分别守在三个不同的岔道口,前两个渐渐绝望,只能选择逃避,一起逃向第三个岔口,三个我同时汇合,去做出郑重的抉择。?
——题记?
一?
“快考试了吧?”老妈坐在沙发上询问我。?
“明白!”我起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关上门,背靠着门,深呼吸。?
为什么我可以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偏偏学习是个例外呢??
我总对自己说,既然不喜欢,难道就不能选择放弃?时间上的距离,使我除了彷徨,还是彷徨。我变得固执偏激,抉择着前行的路口。?
我喜欢文学和音乐,夜深人静的时候,戴上随身听,伏在我一个人的书桌前,放飞心情,让灵魂徜徉,享受自由的我的快乐;但这并不能长久,岔路口上的“我”总把现实中的我拉了回来,走向比我还高的作业。我只好祈求幸运之神,可是在学习上,一直是被动、消沉的。
我,总是抱有能够侥幸过关的心理,但哪能每次都那么幸运啊!?
我变得莫名的恐慌,来自无形的压力。?
我开始选择逃避,逃窜出第一个岔口,我变得不像是本我了……?
二?
“很久没见了吧……现在怎么样了?”渐渐我害怕听到从前的老友的这句话,总是觉得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恨透了那个叫做距离的抽象的东西,它让我们彼此变得陌生,变得不再像从前的我们自己。?
“改天一起出去玩吧?”“嗯。”?
没过几天又是一个短信,“对不起,那天我们不休息了,去不了”。“呵——没事。”其实长大后,越来越觉得约定有时候不太需要遵守,不再像小时候一样,两个小拇指勾在一起,就允诺一百年不许变,现在想想的确可笑。?
落寂的心情没人理解,我黯然地离开第二个岔口,漫无目的,就那样游走。?
三?
一个人的时候,变得出奇的安静,害怕吵闹,觉得吵闹后隐藏着的都是一个个空虚的灵魂。?
我游走到三岔口,看着三个失落的自己,一样的感伤,一齐的抱怨,与平时每一个守在不同
岔口的自己似乎总有差距。我面向三岔路口,尽量让三个我归于平静。?
如果要真正走出那个彷徨、绝望的三岔口,必须先认清不同的自己。我再次来到三岔口的中心,审视着其他的岔口,我不再让那两个我游走,我似乎看到用书籍铺就的道路上,长满了知识之树,盛开着睿智之花,哦,那才是我的抉择,闻着书香,伴着动听的音乐,我迈步前行……?
[名师点评]?
人人都有人生的“三岔口”,总那么让人难以抉择。本篇文章作者写自己人生的困惑,人生的抉择,构思尤为巧妙!?
巧妙之一:虚实结合,实在的心绪与虚设的“三岔口”这一场景交融,情景和谐。?
巧妙之二:塑造了三个“我”,三种思想的“我”又有机地融于一体,形象清晰、丰满,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我”。?
巧妙之三:三个小节的设置使作者思路明晰,前两节分别是学习、生活的压力造就了两个“渐渐绝望,只能选择逃避”的我,后一节主要写现实中逐渐觉醒的我。?
巧妙之四:“三岔口”是迷惑的所在地,更是走向新生的所在地,思想积极,乐观昂扬。?
巧妙之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不仅是文中几个“我”的对比,还有举例中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的对比,朋友对自己态度的对比。正因为对比,决定了人生的抉择,造就了“三岔口”。(陈江华)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三筹。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贤大德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虑地选择亲自访贤,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善于发现人才,寻求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中国古代,不乏这样的智谋之士。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他在渭水南岸遇到了直钩钓鱼的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马上请他到王宫,这位姜太公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文王靠他的远见卓识访求到了出类拔萃的贤才。?
八百年后,楚汉相争,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而离开刘邦,萧何亲自连夜追赶,并建议刘邦以韩信为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出蜀中,得天下,萧何月下追韩信,靠他的一片诚心追回了难得一见的将才。?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
求贤,将有一定才能的人寻找出来,招至身边或让其在原有的地方施展才华,最终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懂得运用“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的人是开明的,也一定会得到贤才的诚心,有所作为。?
[名师点评]?
事实胜于雄辩,“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甚是开明:诸葛亮、姜太公、韩信……他们的成功不能说明吗?大量的举例论证令人信服;燕昭王、曹操……他们的求贤之道能比刘备的吗?类比论证令人折服。本文道理论证少,摆脱一味地理论说教,以事实说话,是本文的一大优点。?
引经据典选材得当,语句简洁而有力,过渡自然而论证严密,论据典型而说理透彻,内容充实而主题深刻。详略得当,以“三顾茅庐”为主要事例。“三顾茅庐”的典故妇孺皆知,选择这一典故,成功有二:一是选择大家熟悉的写,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二是“求贤”仍然是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热门话题,颇有新意。?
熟悉历史典故,古为今用,把握时代脉搏,思想积极进步是本文的一大亮点。(陈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