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你只能怀着好奇心继续走。
石库门的深处有叮咚的泉响,江南的小姑娘抱着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这门前的流水,灵动而不留痕迹,只留下几缕清音。这清音,究竟从哪里来?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发髻,提着篮子出来,一口吴侬软语:“张家姆妈,走啊,今朝端午买粽叶去喽!”于是,一个清秀而又和气的中年女子出来,笑着嗔怪:“大清早呢!”随即两人消失于石板街的尽头。她们往哪儿去了呢?
寻找什么来解开我的好奇心?
恰是一曲《游园惊梦》。
“看人间姹紫嫣红开遍……”我追随着杜丽娘的心思解开这谜团。庭中美景固然惹人怜,但更惹人怜的是自己的肺腑;这城市里的美景固然绮丽,但最诱人的也是她骨子里的韵味呵!两千年来,是伍子胥的相土尝水,是干将莫邪的剑意人情,是馆娃宫里“嘎嘎”作响的木屐,是憨憨泉里不尽的清涟,筑就了这座城的风骨。好奇什么呢?我们好奇她为何这样清新动人,答案是隐逸在这时光里的。你可以说是山水沉淀了她,你可以说是她融入了山水;你可以说是吴人塑造了她,你也可以说是她哺育了这些人。我不禁莞尔,心头的疑虑也顿时消散,这些“从哪里来”、“如何来”,当这座城给了我们问题时,也便给了我们答案。
一花一世界,从那门前的流波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平江城的骨子。那便是她给我们的答案。
城的美妙,在于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也在于她给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简评]
此文很清雅,很美丽。作者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表述对一个城市的好奇之心。晨雾里的探奇,石库门觅趣,对城市“风骨”的感怀,娓娓道来。泡桐花“绵软”、“轻柔”;“吱呀――吱呀”的橹声由远及近,由近而远,泉水叮咚,木屐“嘎嘎”……写得情趣盎然。(张雨仁)
翻开畅销书,刀光剑影,生死离别;
打开电视机,俊男美女,恩怨情愁;
路过音像店,振耳欲聋,爱到死休;
当今的我们正被一大批现实文化所包围,各类卡通、韩剧、时装、广告正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我们应如何应对?
我认为我们应肯定流行文化,并指引其走向文明、健康、向上,使其成为时代的经典。
为什么要肯定流行文化?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及审美要求的反映。如武侠小说的风靡,反映了在世态炎凉冷漠的速度时代,人们对“侠”的理想;在对偶像们的疯狂崇拜中,折射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对外在美的追求及向往;在世界名曲进入广告中,其实也表明了对高雅音乐影响力的认同。也许你对这些文化不以为然,认为“古筝”“琵琶”比吉他高雅,世界名著比言情小说深刻,捐躯将士比偶像高尚。诚然,这些都没有错,胆当今是21世纪,顺应时代潮流,跟上世界信息化步伐是中国融于世界的前提。是的,流行文化是没有传统文化那样经典,但否认流行文化是一定错误的。流行文化的存在我们必须接受,并肯定其存在的意义。
流行了,必定会引来糟粕。而我们不能因为玉有瑕而斥其为石头。应给予其适当的指引。
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颇为暴力血腥,但其中的“侠”精神我们应发扬。其实我本人也是武侠迷,我以为金庸小说这样惩恶扬善,坚毅不屈,很能感染青少年不时奋进,行善帮弱。
由武侠小说我们可以得出其它的指引方式。如卡通的流行,中国人应创造出属于自身民族特色的道德育性的卡通片给儿童看。如人们所担心的时装T台热,可以在居委会举办“老人T台秀”等丰富老人生活,且让年青人懂得只有岁月考验的青春才是美的真谛。
学校时看孙悟空的穿云入雨,上天入地,也曾决心惩妖除魔护正义。
学校时,看《天龙八部》的乔峰顶天立地地、精忠为民,心想要做个大义凛然的中国人,凭着胸中的豪气,拜读了岳王爷的忠肝义胆,品读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以)”的毅然。
高中的我,对流行更是保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在纷聚的流行中品出一份时代的韵味,剔除一份糟粕的瑕疵。
任是流行也精彩。春秋的赛龙舟、包粽子转为端午的习俗,宋元的柳叶眉,水蛇腰成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流行只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也能褪(蜕)变为每个人心中的经典。
何不怀着积极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及严肃的态度去审视当今的流行?让它也成为世界多彩文化的一抹“中国红”?
非故效颦于余秋雨先生,乃是由于此叹的由来已久的酝酿和不得不发的冲动。只希望叹过之后,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只是希望而已,何况已近乎一种奢望。
我不知道他何以会就这样丢弃了“诚信”,而且是在“思索”之后。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曾经思索过吗?余秋雨说:“只有当生命被逼迫到了最后的边界,一切才变得深刻。”然而我真的不希望看到,在生与死的边缘,曾经出现了这样一种舍弃“诚信”的“深刻”。这种取舍,无论如何我都无法认同。
也许正是由于他曾经有过漫长的人生跋涉,他才会有了如是抉择?也许他是害怕了吧。说到诚信与风度,不能不谈魏晋。那是一个真正的乱世。“龙质凤章”的嵇康何尝不是至诚至信之人?然而现在在哪儿呢?只留下临刑抚琴的慷慨与豪情,还有“《广陵散》从此绝矣”的凄怨哀叹。还有岳武穆,不是一样连同他的“精忠报国”、《武穆遗书》葬于黄土?他不能不害怕,因为有着太多的前车之鉴。所以他在对历史教训的“思索”后,选择了抛弃“诚信”。千年后的人们毕竟对于英雄的悲剧有了淡化的念头,然而却因这教训而抛弃“诚信”,那么千年前呢?这样“诚信要不得”的观念该是何等地深入人心呀!所以我这一叹,不仅在现在,也叹到千年前,那个人心尚古的年代。
我也知道历史,知道历史的教训。然而我会为保留“诚信”而不惜抛弃其他的六个背囊,甚至“健康”。我不要健康的肉体,而要健康的灵魂。没有诚信,灵魂便是一种残缺和卑琐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我宁愿它湮灭于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中,重新洗尽铅华。
没有诚信便没有历史。中国文化便是无数前代史家们的诚信碑载。所以,回顾历史的所谓教训前,你应该先看到血与泪书写的“诚”与“信”,你不应该在用诚信的笔书写的历史的回顾中抛弃了诚信,你应该对自己说:诚信,自我而始。
保有这样诚信的念头,或许是由于我“跋涉”的人生尚短。或许走的多了,看的多了,自然会产生一种超拔念头。就像我们在高处看蚂蚁搬家,总会发现它们在择路上的诸多可议论处。不仅是诚信,当你面临任何一次生死抉择时都该有更深刻的思索。不要潦草地选择,否则那也是在潦草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