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倾塌,苍天哭泣!
中国不倒,汶川不哭!
你看,校园的绿树上,那一串串丝带便是见证;你看,募捐活动上,那一个个慷慨解囊便是见证;你看,举国哀悼时,那一声声心灵的祝愿便是见证;你看,义演活动中,那一双双眼睛便是见证。
一样的关注,不一样的行动;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传递;一样的真情,不一样的表达。
印象最深的是荧屏上的三种颜色。
是绿色!
那是最让人心动的颜色,那里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解放军战士连夜急救,只为那缝隙中微弱的呼喊,那是生命的挣扎,那是生命的呼唤。战士们深知他们身上的重任,深知人民信任的眼神。
急救中,一个个战士弯下腰,一块石一块石地搬,磨破了手,擦烂了皮,又有何妨,哪怕献上生命又有何惧,只为那身绿色的军装。
是白色!
那是最让人敬重的颜色,那里寄托着千万人的情。白衣天使的奔忙急救是永恒的身影,只为那危急中求生的眼神,只为那人民深切的盼望。累了,看着那一身白色便振奋了;倦了,想想人民便无畏了。
一个伤员一个伤员地慰问,一声问候一分关切地传递,不论如何,再苦再累,想想灾区,想想人民,也要对得起这一身白。
是黄色!
那是最让人感动的颜色,那里寄予了永远的梦想。志愿者们毫无畏惧地奔赴前线,穿梭于灾民间,送去关怀,送去祝福,送去四面八方的关注。
救灾中,志愿者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灾民,志愿者的笑容鼓舞着每个人。他们毫无怨言,默默奉献,让黄色永驻心中。
这些不一样的色彩穿梭于人群中,尽心尽力履行着各自不一样的职责,但带去的是一样的关怀,一样的真情,一样的爱心,一样的感动。
不一样的颜色,一样的爱心。
点评:文章从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角度切入,聚焦三种感人的颜色,即三类奉献爱心的人。中心突出,语言精练流畅,较有文采。
大海汹涌,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日出日落,纵然仰望苍穹,高声呼啸,万籁星辰,夫子云:天何言哉?
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
也许东坡读懂了。
于是,天地间突兀出这样的身影,手把竹杖,在云深水影里,一人,孑然于宦海之外,用心做着自己的烹调。与己乐,与民乐,与山水乐。顾盼间,感悟于天地,颂明月诗,歌窈窕章,何其自由无碍!
所以,开始懂得了东坡,懂得了那远离喧华的恬淡,甚至进而感知“闲花落地听无声”,多么潇洒,何等无求……
东来抒啸,采菊而见南山,陶渊明不也如此;还有那梅妻鹤子之主,采药童子之师;难道不都是超然物外的达者吗?
漫漫红尘外,飘飘天地间,隐者无求,遁乎山水之中,自悟一种清凉,自守一份安逸。
这或许就是昔人爱惜文字,却总爱赞颂隐士的原因吧!
可是,终止于一个隐士,真正就像那闲花了吗?又真正领悟了大自然无言的真谛吗?
贤者爱出世,却不知怀出世之心入世。
千百年前,孔圣人不够旷达吗?然而,他不结束生命于山林,而羽化于三年弟子之间。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闲花,无声而落,落在现实的泥土里,再化香泥,以滋养万代。如今,顶礼于他高大的身影前,他智慧的眉宇,不就是天道无言之气吗?这便是自然之道,他不是执著讨好什么,也无需刻意回避什么,他是如如不动,照观宇宙的沉稳无息。
佛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难怪老庄不知是蝶化人,还是人化蝶,笑对万物,原来,他已经与万类和合,体悟了天地本无所有,却又含蕴一切的物我真相。
难忘怪他的妻子去世,老庄鼓盆而歌。那不正是高唱闲花无声落地,回归自然的圣歌吗?
细雨温衣不见,闲花落地无声,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
人也应该与自然相映,花开时,烂漫春天,留香百世,花落时,无声无息,安详长眠。这不就是自然,是天道,是至高的真理吗?
人来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天道无言,人道亦无所求。不求一切,更不求逃避一切。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真真切切,与日月合光,与天地同德!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路千年风霜。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黄沙千年,吹不去他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气的明证。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的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玄奘,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玄奘,作为师傅,他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是一切力量与伟大的象征。
烈烈的边塞之风,吹得我生疼,更心疼着流落异国的中华宝藏。今年,距王道士打开敦煌文明宝藏的耻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们,你们也一定常站在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这眼前的路上,你们悟得了勇敢和坚持,学会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举步行路,追寻着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国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祈祷。如今正在考场上作文奋书的九百五十万考生,明天,也将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学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