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一本书,是关于美国人的消费,书上说:美国人都是在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我就有些迷惑不解了,既然美国人都是“举债度日”的,一旦出现了无赖的山姆小子不肯还钱怎么办?后来我又看了另外的一些书,这个谜团才解开。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是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所有的借款,此招是以使其无立身之地。据说,某些罪犯不怕违反法律,却独独不敢得罪信用局。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问题。本来,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然而,近年来,信用违规的事情却不绝于耳。中国有个报社曾做过调查,信用危机位居腐败之后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信用危机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15%。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恐惧。试想,生活在一个无信用的社会中,你的眼睛还可以相信谁?衣食住行,你在消费之前必须确认:这些是否假货?商家是否在“宰”你?
无信用行为的蔓延,使企业之间心存猜疑,使电子商务难于全面运行,徒然增加本可避免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竞争力下降。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信用局不失为一个好参考。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信用惩罚机制,用信用机制和国家强制力双管齐下,对信用违规事件,用经济手段加以惩罚,用国家手段加以监督,来促使信用良性运行。信用问题,不能仅靠古代传统的“德”和“礼”来解决,必须用一个健全的机制加以完善,一旦某人出现信用违规,信用机制让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试想,这时谁还敢当不法奸商呢?
其实,信用,不仅牵涉到经济领域,实际上,它最终影响的,还是人心。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终日人心惶惶的国度。一个人的信用,反映的是他自身,而一个社会的信用,反映的却是民族的精神素质。一个守信用的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守信用的国家,才能为国际所信赖。最后,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要使一个民族所有人都有信用,那未免过于天真;而若连守信用的人都找不出,那又未免过于堕落。
点评
这位考生,自选了议论性散文文体,颇有个性特征。这篇文章第1段写美国信用局;第二段写中国信用危机;第3段写失守信用造成的危害;第4段谈解决失信用的办法;第5段写守信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文这五个段落之间,看似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全文内容都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本文“形散神聚”的散文特色,也是这位考生结构丰富内容的巧妙之处。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见解新颖,表现了考生积累材料的能力和善于思考的水平。本文把话题引入当前中国的现实中去,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突出了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的综合素质,文中考生对中国信用危机的针砭,对解决中国信用危机的办法的思考,对丧失信用危害的分析等等,都体现了考生对“诚信”的理解是准确的,认识是深刻的,看法是成熟的。最后一段写得很精彩,不但深刻透彻、感情真挚,而且语言有文采。
总之,从审题能力和语文能力全面衡量此文,堪称佳作。(华师中文系教授、高考语文评卷组作文题组长陈妙云)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推荐老师:张华陈碧玉李守望)
点评:本文以中华文化为陈述对象,将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感寄托于几个具体的代表,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通过对比,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优劣,清晰展示,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让人从情感中冷静下来,隐隐有《左传》、“史迁”沉稳客观。在前面多处点明“情感”“认知”“理智”的基础上,中心水到渠成:“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题头别具情趣,结尾更是紧扣开头,同时暗示中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至于内容疏朗跳跃而结构严丝密缝、语言概括凝炼而音韵铿锵优美,也非等闲之作可比。当然,白璧尚有微瑕:第二段末尾“在于”重复;第四段“蕴育”应为“蕴含”或“孕育”;第六段“迷信”可换成“愚昧”,但瑕不掩瑜。
(阅卷老师张华场内点评)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能将事业做大?
———答曰:无他,一字而已———信。
这是在长江实业的总裁室里,面对《亚洲周刊》记者的话筒,“李超人”的一番心语。他的肺腑之言,借助强大的无线电波,传遍了世界,震荡着我们的心灵。
也许,“超人”没有说出的另一句话是:对别人诚,就是对自己信。
……曾几何时,我也有过一段迷失的日子。
信?我汗颜。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似娟娟的静女,虽是明艳照人,却不飞扬妖冶;她低眉垂袖,璎珞矜严。我独坐在林外的青石上,双手抱住了头。我不言语。我已不再言语,只低头,从迷蒙眼光中看着我的成绩通知单,半年的虚浮与自欺,半年的飞扬与轻躁,浸湿了这一纸荒唐。
倏地,我忆起一句话:谁对命运不诚,命运就将对他不信。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在艰辛且步履蹒跚的奋斗之路上,谁不去踏踏实实印下诚信的足印,将永远走不出渺小与狭隘的怪圈。学问之道,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骗。
无意苦吟秋,只恐花褪红尽。人空叹,水长流,不知是我背弃了自己,还是诚信厌倦了我:在人生的这次跨栏前,我停滞了脚步。
愧哉斯人。如断翅蝴蝶般,拍打着残翼,徒劳地旋舞着飞坠泥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辈辛劳的身影:一抹黄褐的平原。地平线上,一处又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厚的土墙。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如一曲天籁,传进父辈的耳里。他们赤着膀子,挥鞭吆喝着山川一样团块组合似的黄牛,拉动着三角状的铧犁。这群辛辛苦苦从祖祖辈辈留下的黄土地里抠口粮的人呵,“诚与信”,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农误地一时,则自误一年。
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
……不经意间,冥冥中仿佛一只手指,悄悄探入我心,拨动心底那根往日里不被触及的弦儿,奏出一连串的颤音,仿佛徐悲鸿的奔马在旷野里长嘶,仿佛舒伯特的琴键星星般颤动,仿佛屹立喜马拉雅之巅,听天外的风。
正是这一刻,我豁然开朗:———人生路上,与诚信同行。
●专家点评:
本文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烘托气氛。材料组织由他人反省自身,由自身想起他人,再由他人观照自己,逐层“拷问”自己的灵魂,脉络清晰。文章巧妙活用古典诗词,并善于塑造意境。“农误地一时,则自误一年”,“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等语言富有哲理。看来,提高古文修养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