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高二

关于壮美的执著与永恒的人性爱——我读井上靖孔子的作文

 

《关于壮美的执著与永恒的人性爱——我读井上靖孔子的作文》【第一篇】

 

  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心境的冷静的灵魂,一个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的多情人。

  我读《孔子》,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力量,耳边回响着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尽管井上先生只是淡淡地、不加修饰地把孔子的风貌与学说勾勒出来,却让我从时间的缝隙中似乎窥见了孔子波澜壮阔的生涯,那些淡然的心境和凝重的感叹,那些明慧的达观和温和的嘲讽。还有更深切的,几欲将我埋葬其中的执着和爱。

  孔子认为自己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渐积达到了臣弑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的历史灾难的深渊;而他心向往之的则是尧舜之理想化的、有道的黄金时代,他的理想是要使现实政治回到过去时代的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轨道上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至梦不到他敬仰追慕的圣人周公,便为之感伤不已。

  为此,他不得不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而放逐自我,一生穷途奔波并屡遭劫难。大司寇只不过是倏忽昙花一现而已,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中有蒙难匡蒲、彷徨与卫的经历,也有伐树于宋、绝粮陈蔡的遭遇,但孔子依然坚定执着,不改其道。知其不可是孔子对现实的明察、对人生的彻悟;为之则是孔子对现实的负责、对人生的热诚。孔子相信治理乱世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所以尽管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之而懈怠退缩。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必须坚持对理想的固执的态度。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成事,却可以成人。我想起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顶,又滚下来,如此反复,永无休止。也许更多的人会把西绪福斯的这种无功之劳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缪却认为这种行动本身已隐藏着人生幸福。诚如鲁迅所说,在体育竞赛中那跑在最后却坚持始终的,正是人类的脊梁。

  孔子与隐者不同。隐者是无为,而孔子是为而无所求。隐者以逃避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反抗,而孔子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改良社会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立场,绝不轻视任何微小的努力。在居蔡游楚期间与隐者的遭遇中,无论是讥讽与奚落,还是同情的忠告,都未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为了理想他选择的是流放自己的命运。这既是身体意义上的四处奔波,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学道不倦、乐以忘忧。知天命使得孔子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结果,而不是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他闭上了专注世俗功利的眼睛,从而获得了坦荡快乐的人生。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屡遭陷害和磨难。对此,孔子也曾产生过困惑和苦恼,但从来都不会绝望,而是看作天命对自己的考验,因此他仰首对天、坚忍痛苦。即使是在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始终坚信天下归仁的至境必将到来,微小努力的积累会产生人类社会光辉的明天。

  孔子立志救世,但终其一生,他却仅仅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是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他的时间则最多仅仅只是一个政治舞台的边缘人。尽管孔子充满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的自信,洋溢着天生德于予与文不在兹乎的历史使命感,也的确既具高远的理想亦具超常的政治才能,但却只能是有德而无位,这是孔子的悲剧。然而孔子却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无忧无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

  孔子爱人,因此把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只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孔子安人,是为了让全人类过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孔子把仁区分为大仁和小仁:小仁是平民在生活中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大仁则是教导政治家要拯救千千万万不幸的人民,企望一个凤鸟自由翱翔的升平的天地。而无论是大仁还是小仁,其核心都是对人类的爱。从始至终,孔子考虑的都是关于人的一切――人的幸福或者不幸。在孔子看来,即使生活在乱世,每个人也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至少构筑一个爱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达到各得其所,各安其处的安顺和乐之境。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有一份博大包容的心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止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爱人就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一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把人类从痛苦、不幸、矛盾和灾难的相克中拯救出来。他之所以对齐桓公主持缔结的葵丘盟约赞赏不已,是因为盟约使得黄河之水没有一次用于战争,也就使得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免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孔子日日苦心焦虑、努力弘扬自己的主张,就是为着社会上遭受不幸的人越来越少,确保人起码的幸福。

  孔子是爱人的,他以一个圣哲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珍惜,只要看见遭遇不幸者,就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当他从朝廷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时,便急切问人而不是马,其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溢于言表。而孔子最慎重的三件事――斋、乱、疾,无一不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因为孔子的博爱,使其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使人倾慕的力量。

  孔子的人性爱是孔子最大的魅力。《孔子》的主人公蔫姜因为其宽阔的胸襟而一辈子离不开他。而孔子叱责子路、照拂颜回、不理子贡,其实都是孔子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孔子师徒相交情真意笃,言谈笑语坦荡无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濡以道而生死不悔。而这一切皆是以老师的人性爱作支撑的。

  王国维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孔子即是如此,他对人类的永恒的爱是因为其人是一多情人。惟其能喜能怒、能哀能乐,故其七情备;惟其七情备,故足为万世师表。《孔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孔子,一个作为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丰富的,他的经历是坎坷的、复杂的,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染指他的灵魂,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他的言行是自然由其德性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其道理也并不酸腐偏激,只是随之自然,合乎人情。他爱乐,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于美的事物竟有如此敏锐而深刻的会心。他是诗人,在他那深厚博大的心灵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迷人的诗意。郭沫若说,我们所见的孔子,是兼有康德与歌德那样的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极度――在深度如在广度。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是孔子,这是孔子的魅力。他爱人,他有着人情的温暖,他时刻想的是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把济世化民看作天赋的使命,怀才不遇而不慷慨悲歌,尽管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演出的一幕幕剧,没能真正打动他的同时代人,但他依然做一个称职的演员,即使是悲剧也演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是为我读《孔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关于壮哉,项羽的作文》【第二篇】

 

  破釜沉舟,分地封侯,衣锦还乡的你豪气冲天,崛起阡陌之中而虎踞霸王业。

  霸王别姬,献头赠马,力能扛鼎的你也温情四射,鸿门放豺虎而乌江岸自刎。

  谁也不能用一言半语完全描述你的一切。你屠兵二十万,残暴;你别姬又赠头,温柔;

  你百般不愿杀刘邦,妇人之仁;你冲锋陷阵创奇功,英雄气概!我们不愿用成或败简单概括你的一生,只得仰天长叹:壮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人人都了解你的强壮与威武。你出身贵族,从不愿屈膝于任何人,所以你征战天下只剩范增相从,所以你放逐义帝自立西楚霸王,所以你自刎乌江不做阶下囚徒,你的确豪迈!

  时不利兮骓不逝,许多人明白你的天真与幼稚。你有着极大的生命力与豪气,火烧阿房三千里,然而,你不知道,经过始皇帝的改造,你的英雄气早已与封建潮流相悖,你的死也许就是英雄气概在封建浪潮中的最后一次挣扎,你的确令人悲哀!

  骓不逝兮可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你离别了虞姬率百余骑突围,你却没有想到,楚地六郡,四郡依然在手,垓下之围,汉军并非锐不可当,你的出逃太过仓促。你为什么失去了理智,又为什么置四五十万大军于不顾而对虞姬那么缠绵?你的确令人不解。

  壮哉,项羽,不只是因为你的霸王业,还有你那独特的性格与气魄。你的魅力令后世品味不尽,你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后人思索咀嚼

  我们仰慕英雄,却不能在俯仰间通晓他的全部;我们拥戴英雄,却应当理智判别他的一生。我们应当懂得与英雄对话,这样,他们的可贵之处才会渗入我们的内心深处,才会催促你我奋进向前!

 

 

《关于追梦,败亦无悔的作文》【第三篇】

 

  倒在追梦的道路上,亦是一种荣誉。

  题记

  仰望星空,满天繁星构成的银河,是那样美丽。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追梦人曾仰望过这美丽的星空,就像仰望着他们的梦想。而那满天繁星,千百年来保持着它亘古不变的运行规律,忠实地记载着华夏大地上发生过的一段段辉煌历史。

  春秋末期,天下无道,群雄割据,百家争鸣。在这乱世中,孔子有一个梦想,他希望建立一个有道的天下。但他的主张不被重用。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中,有人讥笑他,有人劝告他,有人迫害他。但他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他最终没有实现他的梦想,但后人记住了,在那个天下无道的年代,有位圣人叫孔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寒风凛冽的吹着,击筑声配着慷慨羽声久久回荡在易水边上。荆轲有一个梦想:杀死秦王,解救燕国。他怀着必死的决心,直奔秦国都城。但他最终失败了。不成功便成仁,荆轲倚柱而笑,坦然面对死亡。他虽然失败了,但后人记住了,在燕国处于危难时,有位壮士叫荆轲。

  一声沉重的炮响打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史,列强横行,国难当头。年过六十的左宗棠有个梦想,就是将侵略者早日赶出中国。朝廷上,他一直主战不主和,但懦弱的清政府始终没有给他机会。他曾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如果能和列强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出了这几十年的恶气,就是死了也值。语气之豪迈,令热血男儿肃然起敬。1885年左宗棠听到《中法新约》的签订,顿时气愤填膺,连声高呼;出队,出队!这个天下他们不要,我还要打,皇帝也别想拦着!过度悲愤,导致恶气攻心,当天去世。左大将军的壮志没有实现,但后人记住了,在列强横行的年代,有位大将军叫左宗棠。

  到了晚清时期,一次次的战败使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谭嗣同有一个梦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但变法不过百天就失败了。其他人纷纷逃亡,唯有他要用流血唤醒中国人。在狱中,他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篇。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使人们记住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有位勇士叫谭嗣同。

  时光流转,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些追梦人炽热的心。梦想就像天上的星星,很遥远,但我们不会停下追逐它的脚步。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许多人一生都没有实现他们的梦想,有人说他们不自量力,有人说他们好高骛远。但王安石说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失败不丢人,因为怕失败而无所作为才丢人。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倒在追梦的道路上,那也是光荣的。

 

内蒙古呼和浩特区中学高二:尚晓宁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