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好久没有看到过黑夜的星空,原来,夜空也可以那么美。凉凉的晚风夹杂着淡淡的芬芳,望着那宁静的天空。好久,没有静下心来欣赏过什么了。
急速行进的日子里,我们渐渐忽略了,大自然最原始最纯净的美。我是一名忙碌的高二学生,几个月后我将步入魔鬼般的高三时期,而现在,坐在教室上自习的我,却在奋笔疾书的写着独属于我的心情。往常的夜晚,我们正努力地回顾一天的知识,可今天,却有着一丝不同。或许是月亮姐姐看我们太过劳累了吧,闷热的夜晚送来了凉凉的微风。自习的教室里并不怎样平静,经过几天的期中考备战,在今晚,老师也不太想约束我们。
高二时一个忙碌的时期,它充满了矛盾,他不像高三那样紧张也不似高一那样轻松。在高一时,老师们会将你当做一个初步走入社会的小朋友,对一切充满了期待与害怕,她们会关爱你、包容你、呵护你,而如今,他们会将你当做一个成人来对待,所有人都在要求你努力努力在努力,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你自己。将来,也就是即将来临的高三时期,不需要别人,你自己就会将你当做一个疯子,没日没夜的学习,从此过上学霸的日子当然,结果还不一定如何。
感谢今晚的凉风与月光,然我能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静下心来想想我的目标,我的未来,以及,生活的意义。或许今晚短暂的清醒过后明天又会回归那昏天黑地的学习生涯,但,短暂的快乐也是快乐,不是吗?
高二:杨扬
溜进正中
满怀激情与希望
却
伤痕累累的归来
才知道
淡淡的寂寞
淡淡的快乐
淡淡的忧愁
淡淡的幸福才是属于我
河北正定中学高二:高歌gg
记得在空间,曾有朋友问起:为何无人谈及教育事业?上网时便留意了关于教育事业的话题。文理分科利弊之争再次掀起波澜。网上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个人而言,我支持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
文理分科的原因最终就是为了与社会接轨。社会分工已经分出约1838个职业。在最初人类的生活中,大家一起做事,一起收获。后来经过三次社会分工,做事渐渐分门别类,使得人们现今的生活日益便捷。则其擅者,效率高。例如一辆汽车它的原件来自各个国家,汽车及很多行业的国际化,不难看出社会分工的精细,利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而如果独自完成,且不说质量,规定时内能否完成需再议。社会越细分工更利于社会进步,生活提高。文理分科则是为了在早期培养、雕琢各行业的专才生。而如果学到二十多岁都没有一个择业方向,进入大学再进行文理选择,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各行业的进步,更谈何与国际接轨,在竞争中求存地位?
其次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却一直呈只加不减的趋势。有同学开玩笑说:数学课本告诉我减负就是加。虽是玩笑,也不难看出对教育部门减负工作的不满。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六门功课已经苦不堪言。挑灯夜读,加班加点,有的甚至周末都排满课程。十二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三天的高考,为一个本,为前途,说到底是为了生活。那些课本与资料垒起来足有3、4尺。再添加三门课程的资料,谁知道这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怎样的生活。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已有不少学生因为不堪其累,而导致厌学,泡网游戏,自毁前途。还有学生,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飘至家门,却早白发人送黑发人。我们常说学习要劳逸结合。而今有劳无逸,压力之重,真不知取消文理分科后学生命运如何?究竟是培养人才?还是迫害人才?
再来,教学量能否完成?质量如何?现在高三的学生。为了在高考前做总复习。不得不利用假期、周末补课。六门功课已经让许多学生常开夜车。如果再加三门学科。考试难度不曾下减,进行更深的学习不可避免。九门功课,有文有理。试问:这么大的教学量,师生能完成么?即使完成了。高三总复习能完成么?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又如何?
最后,人类科学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有人精于文科,有人擅长理科。有人不精于学习,但在艺术、体育等学门有过人之处。而如果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制,高考已经有失公平性。
我们不能漠视每个人的特性。各行业不需要通才而需要专才。通才,怕是门门平平。一个人一年学3门,和一个人一年学一门,学出的效果质量相比较,很浅显。一个搞科研的,没必要学习琴棋书画。应聘服装设计师,也没必要学会微机分。如果培养了通才,却没有需要通才的职业,实际是对教学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现行的知识体系,已足够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所谓素质,也并不代表博闻强识。比如季羡林,百分制的卷子只考4分,但他的修养和内涵不了怀疑。
此外。有很多人把中国诺贝尔奖缺失归罪于文理文科。我不这样认为,应试教育才是罪魁祸手。我问学生,你们的目标是什么?考个理想大学占多数,而争得诺贝尔奖荣誉的却没有。考大学为什么?还是有大多数人回答为了挣钱,而很少有人说为国争荣,在自己行业得以顶尖。有素质没有一定人生价值观又能怎样?实际点说,进了大学门还是为了生活。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谈何理想。物质生活到达一定层次,文明程度才能进一个台阶,现在中国国情如此,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到达一定层次。文理成为陕西诺贝尔奖项缺失的祸手,实在冤枉。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二:陈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