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五中李念军
杨惠之和第三个学习绘画的人的作法,容易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丁托列托为什么在别人认为他的绘画不值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却能卖的价钱更高?这说明:别人的评价并不一定准确。要准确审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丁托列托、杨惠之和第三个学习绘画的人三个人的异同。三个人的相同点,在于都能认真对待别人的批评。听了别人的批评之后,所不同的是,丁托列托仔细掂量,认真对自己的绘画研究、反思,客观地评价,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杨惠之轻轻地将画撕毁,说明他也经过了深思,他选择的是只要你说的对,我就改正。而第三个学习绘画的人顺随的却是人与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缺少自己的思想,缺少自己的判断。别人的批评,也许完全是信口开河,随便说说;也许是见多识广,一语中的。关键是听者,听了之后,是认真研究、反思,然后正确对自己评价,还是听之信之,不假思索,就改变了自己。由此可见,这个作文题就是要求写如何对待批评的。听人劝,吃饱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并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都对。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还要会走自己的路。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一般来说还是自己。例如,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选择什么样的大学,找什么样的工作,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我们应该多听听家人、朋友的分析、建议,但是归根结底,最后的还是要我们自己做出决定,而且别人一般来说也是不愿意为我们做出决断的。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发展,也是这样。听取别人的意见,向别人学习,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战略。与此材料相关的例子:一位着名演员将演出时,徒弟提醒他鞋带开了,他立刻系上了鞋带。徒弟离开后,他又解开了鞋带。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要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人,这人已经累的无力系鞋带了;如果告诉了徒弟,徒弟就会认为自己多嘴,以后可能就不会再给自己提意见。这是正确对待批评的例子。在鸿门,项羽将要进攻刘邦的军队,项伯劝张良和自己一同逃跑,张良不是随之开溜,而是思虑之后,建议刘邦向项羽谢罪,从而挽救了刘邦,自己也建了一大功。郭沫若的剧本有句台词你是无耻的文人,一位演员认为是应该改为这,郭老称赞这位演员为自己的一字之师。但是,郭老后来又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却是深思不够。(20121222)原作文题: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的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着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当代着名雕塑家杨惠之。
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出售。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河南开封鼓楼区开封市五中教师高二:李念军
三更有梦书作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纪晓岚如是说。
我想,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静静的品一杯香茗,认真地读一本好书,累了,便以书为枕,安然入睡。于是,时光深处,岁月静好。
七岁时初读《老人与海》,囫囵吞枣的读法让年幼的我只看到了书中老人模糊的身影,然后便得意地向世界宣告我读过了《老人与海》。直至多年后的今天,褪去了少不经事,多了些许成熟,经历了春温秋肃的岁月流转,感悟了些许道理。此时再读《老人与海》,看得更多,想得更远,也更觉幼时的幼稚可笑。然而,这都是人生路上最珍贵的里程碑。
漫漫人生路上,书陪我走过了16个年头,已然成为了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小时候读《伊索寓言》,长大些了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来看郭敬明的《夏至未至》,看《梦里花落知多少》,看安妮宝贝的《蔷薇岛屿》,一字一句一珠玑,在多少个日夜里,陪我走过那一段又一段的黑暗,陪我笑看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时常觉得自己幸运万分,毕竟人生路上崎岖坎坷,充满诱惑,而我这一路走来也算平稳。即使不能做到像范仲淹所得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少也没有让自己沉迷诱惑的漩涡,不能自拔。我想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读书吧。人生有太多诱惑,我必须要有充分的自制力去抵挡。然而,自制力又需要充分的人生经验才能拥有。古人常说应该行万里路,然而,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我们并不能像孔子。孟子那些圣人一样四处游历,感悟人生。幸得我们还可以读万卷书,可以从书里看到许多人,许多事,体会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于是,从书里得来的感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便可以在我们即将要离经叛道的时候拉我们一把,让我们少走些弯路。由此,便更爱读书。
曾读《古文观止》中的《五柳先生传》,读到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常着文以自娱。的雅操。不禁自叹不如。或许是自幼得到母亲文学熏陶的缘故,我从小便酷爱读书。长大些了,更喜欢品一杯香茗,捧一本书,细细品读。直到后来,生活的节奏一点点加快,文字的表现形式更加层出不穷。于是,公车上,站台边,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看书,却显得我手里厚重的纸质书是那么的突兀。才发现,原来墨香弥漫的时光早已渐渐没落在关关雎鸠的年代里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的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说:没有书,历史会喑默,文学会失音,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滞。我想,如果有一天纸质书彻底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再也追不上世界前进的脚步,那该是一份多么大的遗憾?
但愿,三更有梦书作枕。
广东汕头濠江区达濠华侨中学高二:浮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着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