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也是一则小小的素材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短小的故事,是一个迷宫设计者,设计了一个迷宫,迷宫中央放了一根金条,用于奖励能进入并顺利走出来的得胜者。设计者每月举行一次比赛;慕名而来的参赛者络绎不绝。
第一次的比赛,一个小伙子在两小时之后获得金条走了出来,得到了冠军和破迷王的称号。第二次比赛,这个小伙子又来参加了,当大多数人都空手在1小时后出来了,那小伙子同样用了两小时后出来了,之后人们期待他能向上次一样那着金条出来,可是他出来了,两手竟然也是空空的,很显然,这次不成功。第三次,他依旧来参加,可着次情况似忽更坏,金条被另一个人拿到了。
后来设计者就给他说了几句话,并让他在参加一次,这第四次,他听从设计者的话,果然又赢得了冠军.
设计者到底给他说了什么呢?他就说了第一次你全神贯注,信心十足。第二次有杂念怕失冠军丢面子。第三次患得患失没有了信心。其实小伙子做的第四次就是清除了所有的杂念,超越了自己,所以又夺回了冠军。
最后,文章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毫无杂念的执着者永远能像第一次那么投入,那么人生中就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
一世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心态非常重要。如果沉溺在过去的成绩中而不能自拔;那么他的事业很快就会终止,因为他无法超越自己。永远像第一次那样投入,正如世界球王贝利所言最精彩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那么成功也就离自己不会远了。贝利是这样,那世界杯'奥运会上的运动员们其实也是如此,他们要想打败对手,首先要超越自己,要超越自己。首先心态就要非常好,否则哪里会那么多夺冠的选手呢?那么哪有三连'五连冠的运动员呢?一个人善对人生,人生才会善对你,你若玩弄人生,人生也必将玩弄你。
这又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是一个商人去找一个僧人求教,请他为自己指点迷津。那个僧人并没有教他,而且让他先和自己下盘棋。他们越走越激烈,眼看商人要赢了僧人,哪知突然僧人一反,一棋落纸,却反败为进,直逼商人,最后,出人意料,他并没有直接赢商人,而是和商人和了棋,最后,僧人指着棋对商人说,人生就像这盘棋,只有和和气气,才是最完美的人生。要懂得该放下的就得放下,该放弃的就要舍弃。只有一种这种平和的心态,才是一中成功的人生,才能有一番成功的事业。否则,必会败的惨重。
是的,人生就是这样。要想成功,要像超越自己,心态非常重要,只有心态平稳,无杂念,执着的投入,必然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人生是这样,何况人呢?
欣赏使人变美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
若说女人是一种艺术,人生便是一部哲学。
那么,它是一部怎样的哲学?又该怎样认知这部哲学呢?
人生哲学,因时而异。它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犹童年如诗,青年如梦,中年如画,老年如散文,从而构成整个人生多姿多彩的心身的历程。
人生哲学,因地而异。人们生于不同的国家,身于不同的民族,甚至是处于某个不同的角落,都可能因地方的不同,从而影响环境,造成经济的差距,引起风俗,信仰,人情的差异,使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更为广泛,难以捉摸。
于是,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人生哲学开始徘徊,在迂回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搜索枯肠。
所以,人生哲学,因人而异,有的人的人生是一个圆心的圆圈,有的人的人生是有两个焦点的椭圆,而我的人生是三个顶点构成的三角形事物、外界、自我
孰不知万物皆为事物,是世之所存必不可少的元素,她们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活着,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应更好的活着,为自己,为他人,在伦理道德、法律允许的条件下。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有憧憬、动力、方向,还在有自身的把握和认识--自我。
虽说,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好的或不好的外界因素地教导与干扰。模仿、学习、崇拜诚不可少,但要有个限度,别迷失,丧失自我,应懂得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观点,讲的是成功之路,失败在所难免。失败过。会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并长久地坚持下去,且取得成功之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就一定会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会是失败之母?想必这样的观点定有不少人想过,提过,那为何它会苟活于失败乃成功之母足下,不见光日呢?
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较有权威,较大众化?还是人们乐于活在自欺欺人的圈子中?或者迷失自我?
若说权威、大众,孔子的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本恶就够格吧。那为何想互对立的观点,至今仍存。且不分雌雄呢?又为何无人愿意挣脱枷锁,提出新的观点,如人本无知,无善与恶呢?这,该不会是人们丧失了自我吧?
因,人生是一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哲学,它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我们应正确地认识自我,以便更好地认识并服务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