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为大,逝者可敬――年年安息的祷告,岁岁焚香的坟头。一抹思念长存,捧一掬泪,打破那死寂一片,问:魂兮,在兮?安兮?为和平立碑,碑下万千信徒,凝望,盼和平归来?载和平入史?不仅为纪念,更为祭奠。
和平已死?或和平已死。作为一种关系的理想化,和平,人类永恒的力求。先人借它构造了历史,在与战争共同充盈的史册里,它总是那么圣洁,完美,众望所归,以至于战争被映射的总是罪恶,肮脏荼毒生灵。事实又的确如此,人类对和平的热衷一向几乎溺爱,尽管战争时刻出现,但它的出现根基于人的被迫。发动战争者,不是为维护国家永恒不衰,就是满足人民之所欲,或是自身过激的民族自强感。谁与身好斗?人之初,性本善。人类潜意识下还是时刻憧憬和平的善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为善之善者,这种和平速胜论历来成为古代兵家的宗旨:诸葛亮北伐不间,好战源于白帝城托孤的枷锁,降敌作为首选,一直取代下城。多少场和平谈判,胜者以威震四海自诩,败者以黎民百姓自安。一纸降书,避免了国家的灭亡,各处会谈湮没了战争的萌生。和平已死?然而,和平,是否又有它独有的本质?作为人类动乱后的精神寄托,作为姑且对现实世界的聊以自慰,战争后的调停者,往往载道的是,为战争圆场,为战争作嫁,亦或是孕育战争:一战后,列强拟定的和平体系,却换来了二十年后更残酷的二战;二战后,苏美规划的和平蓝图,掩盖了冷战的冰尖?迎来了各个区域的混战!和平,失其本质,有与无,便没了界限,畅和平者,懂和平乎?和平已死。
和平应死?或和平应死。竞争与和平,两种高尚的合作理念,人类不加以区分的同时,还乐观地自满融合。什么比赛第二,友谊第一,和平竞争。不知道他们寻求什么,也许,在他们眼里,竞争者,可恶。更不明白,竞争和战争,又有何本质区别?对和平向往,畏惧如此程度,以至于,想方设法掩盖战争所表现的残忍,转型为竞争的激烈。并且,还套上和平的框架。的确,如此之后,人类在善化了的竞争中表现出的手段,也相继变为实力、顽强等等。心随即可安,已安之心必会放手一搏,且不说激励心志,和平使战争、竞争中的胜者,戴上成功的冠冕,站在历史浪头,响应先人,启发后人,谓之曰治世英雄,乱世枭雄。和平应死?既然竞争已是善化了的战争,二者强调的是弱肉强食、唯己至上。无论民族、团体、个人竞争,施展自己,置对方于必败之地,才是取胜之道,才是优胜劣汰的结果。然而,和平理论再将竞争善化,使竞争者涂上友谊的妆,压制自身争强的一面,近于坐视垂成,即消极竞争,如此和平,历史浪头一定会于空中泻下,未来全然不会有未来。和平应死。
死者比生者更受尊敬。人类对逝去的,更会同情、相信、怀恋。与此同时,对逝去的追念,总是那么绵长,明知道一去不复。和平时代的人不考虑下一场战争是否或何时到来,总是回首上一场战争与和平的轮回,企图从中获取些许警示,更妄想这和平的形式,可安己心。然而,空留和平的形式于世,其本质却死的彻底――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说是要爆发饿伊朗战争,那些发动战争者,打着消灭恐怖主义,塑造无核世界,维护和平的大旗,不知廉耻地将自己装点为正义的使者,与此同时,一些旁观者尽管嘴上发发牢骚,然而,行动上的麻痹,纵容这和平上演。战争的确单纯,无论何时,也不会失去自身的本质。相反,和平为了满足不同时代的需要,本质已丧失殆尽。
用死者掩饰罪行,其罪更罪。
人类善化了和平,却又罪恶了和平。作为悲剧,和平,承受了太多。本质已亡,人类却不以为和平已死,形式的沉重,令其怎能荣耀,怎能延续?
血祭的祷告,刻在碑上,祭奠这人类的宠儿――和平。我愿和平真死,我愿和平的死,换来本质透彻的原生态战争模式。我愿和平死的安息。
我愿。祭奠。
时钟在滴答、滴答作响,时间在一分一分流逝,我们抓不住时间,却可以去争取时间,和时间来一场赛跑。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而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当一声巨响惊雷后,大地为之一颤,于是一座座建筑物开始倒塌,一条条生命被掩埋。顿时,宏伟蓝图成了一片废墟,废墟下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淹没了光明,使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步入了死亡之门!
此时,一位位救援队员开始和时间拼命赛跑,因为迟一分钟就有可能使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支离破碎。一个、两个、三个。直至很多人被这双温暖的手拉回到生活中时,时间也输给了人们的毅力和坚持。
可见,和时间赛跑,我们不一定会输,但不去尽全力拼搏一把,我们一定会输!
和时间赛跑,就是和知识赛跑。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总是抱着好好学习的心态,可老觉得时间不够用,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没有好好把握住时间,让时间白白地从我们的手中溜走了。
无穷无尽的知识遍及了书中每一个角落,上课老师讲的太快,下课作业多的如山。。。于是乎,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来抢占知识,知识就放在那儿,不跑不跳,不溜也不动,只要你调整好时间,不怕知识不长驻。正如俗话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多的数不胜数。
和时间赛跑,就是和今天赛跑。
昨天,已经逝去;未来,还待展望;唯有今天,真真实实在我们面前,今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溜走了三分之二,可时钟还在滴答,我们阻止不了它前进的脚步,只能加快自己的步伐和它去赛跑。
遥遥无期的高考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屈指可数了,刺眼的倒计时显示着时间的进程,旁边的时钟连秒针都在玩命地跑。展望,展望,再展望,望也望不到边。
既然未来之事不可知,后悔之药无处买,何不在今天就和时间来一场耐性赛跑呢?或许你就是那个最后的赢家!
和时间赛跑就是和知识赛跑!和今天赛跑!和生命赛跑!
高二:昔日已化伤
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几乎是同时被人们重视起来的。人们将中国人口数量过多作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将人口与环境对立起来,使很多人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应该努力地削减中国的人口。但是,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减少,沙漠面积在逐年扩大,空气和水体质量越来越差,如果我们单纯地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是很容易得出人口少则环境好这样的结论的。然而如果我们与日本、新加坡这些国家相比,就只能承认我们在环保意识和环保工作方面的差距。所以,我们可以说人口数量不是根本问题!
要创造和谐的人口与环境,我认为提高人口素质是减缓环境恶化的关键。它一方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母强儿壮反映了先天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再如白化病等很多疾病都属于遗传病,两个携带致病基因的人结合很有可能给下一代造成不幸。所以社会提倡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另一方面受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我国封建社会妇女裹足对人身健康的摧残;古巴比伦王国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败坏导致文明的衰落等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人们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到处可见人们晨练的身影,并且平时的问候语也经常听到:身体好吗?这样的话,人们不再追求吃饱,而是讲究吃得健康,有健康才有将来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信条;比如电信业的发展具有的微波辐射污染,现在家庭电脑普及,手机泛滥,电器设备应有尽有;交通业建筑业等噪音污染,特别是日益发达的交通事业,汽车成为代步工具,虽然加快了生活节奏,但也加速了尾气的排放,加大了环境污染;日益发展的工业企业排放的有毒物质,严重影响了土壤、森林、气候,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现象。以上这些引起的环境问题都会通过空气、呼吸携带传染物,传染到人体,给人造成致命的伤害。这些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也都是决定性的。
所以,人口与环境的问题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提高全民的人口素质,会使我们的环境更加的美化;同样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会让人口素质迅速提升,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更加美丽!